第二千六百零四章 鱼饵出现了

    第二千六百零四章 鱼饵出现了 (第3/3页)

颠簸,不贪图便利,那就一路飞马从边境草原荒地直扑京城。

    跑完平坦的荒原之后,再穿过一片山野,再进入平原地带,再次飞马。

    这样的话,只有山野难走。

    其他地方一天能跑600里路。

    大概跑上一周就能赶到京城。

    而这个地方,恰好是那位皇子的幕僚精心挑选的。

    如此一来,平时的时候,看着很远,不会引人瞩目。

    但关键时候,只要吃苦耐劳,就能克服路程的困难,及时杀到京城。

    当然这必须是精锐之士。

    而且规模也只能在三百之下。

    其实在正变中,关键位置上的三百人足够用了。

    而贪图安逸,就是现在这样的走访。

    先向南,再向西,再向北,再向东,绕一个大弯。

    尽量坐船,坐马车,舒服自然是舒服的。

    而且对身体也安全。

    如果是走捷径,那身体很可能挂掉。

    路上死的迁徙者,官吏,不在少数。

    送别远行人会哭泣,也是因为死亡的概率太大,基本上要做好永远不见面的准备。

    这样一来,因为坐马车和坐船,对身体消耗少,就比较安全。

    时间却会拉的很长。

    至少要2个月以上,才能赶到地方。

    不过上任时间都是放宽到半年。

    一个地方,某个职位缺上半年,再平常不过。

    每天走不到五十里路。

    这就是古人正常的行驶速度。

    其实古人就是一个慢字当头。

    一天走个三四十里都很平常。

    这在现代人看来,还不如自行车骑一个小时的速度。

    古代和现代的道路有太大的差距。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马路,非常平坦,路周围有村庄,相对安全。

    即便是普通步行,也不用带太多东西,少什么在路上买就是了。

    在古代你这样做,就是死路一条。

    要携带大量的干粮饮水,每天都要算计着走多少路。

    绝对不能走陌生的路。

    不然的话,在路上遇到盗贼还是小事,没有水没有干粮了,那就是死路一条了。

    所以古人很少出远门。

    除了少数官道,还能有一定的维护之外,就是用黄土去压实。

    其他大部分道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没有任何维护,全部看天。

    无论是行军也好,路人出行,速度都是相当慢。

    如果数万大军出发,呈现一字长蛇。

    为什么军队行军时最危险?

    因为前面已经出发了数十里,后面的士兵还在营寨里面,没有走出去呢?

    一旦遭到袭击,那是首尾互相不知道情况。

    即便有传信兵来回飞奔告诉情况。

    组织度差的皲队,也来不及临时组织反击。

    只会被人在局部以多打少,各个击破。

    到时候就是一片混乱和图杀。

    死在行军路上的将军和队伍,那是数不胜数。

    所以才要有开路先锋。

    那些动辄说几十万大军盘踞一地,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道路受限。

    几十万人,光是走路就走不开。

    别说后勤了,至于说走野地?

    野地危险重重。

    古代开发不完全,一般走路都会践踏路边的良田。

    有田地还是好走的路。

    走到荒野的时候,那就要命了。

    两边是山,或者是森林,是丘陵。

    这大军为什么明知道分散会导致力弱,还要分兵?

    不是不想集中,是没法集中。

    集中起来,沿着一条路走,效率太低了。

    猴年马月才能走到作战地点?

    于是一般古代作战,都是几路出击,最后汇集。

    这样的话,提高行军效率,也能从路途中多获取补给,其实就是劫掠当地仓库,劫掠当地百姓。

    即便是在本土之内,也是劫掠。

    强拉壮丁,强征粮食。

    所以大军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要免税几年才能恢复过来。

    一次行军之后,数年之内,这条路线都废掉了。

    废掉的意思是说村庄完蛋了。

    闻人升自然知道这些事,他之所以关注这点,是因为这个姓吴的,就在刻意观察着路途,甚至还在纸张上写画。

    显然是为了将来出兵回京城做打算。

    这些都是重要的作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