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分工

    第一百五十二章 分工 (第2/3页)

   “这就是分工的好处!”

    “这样说可能你不理解,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比如说我们卖的镜子,假如一个工人负责完整的一套工序只用二十分钟。”

    “但是我现在有三个人,一个负责烧制镜面,一开始可能他需要十分钟,可是做了几百个后他现在只需要五分钟。

    同样的,镜框也是从十分钟变到五分钟。

    而组装只需要两分钟。

    这样下来制作一张镜子就只需要十二分钟,比起二十分钟自然快不少。”

    并且这样做的话还可以减少工人犯错,因为一个人只负责一道工序的话只要他做的足够多,做的足够熟悉就不会出错。比起一个人单独要负责全套的话简易不少。

    说到底还是熟练度的问题,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我的这个分工模式完爆精工模式。”

    “当然我这里也不是说精工模式不可取,只是说相较于精工模式,分工的话产量更快,更稳定。”

    “当然了,这里也不是说这些人上来就可以进行分工工作,培训是必须的。

    如果一个工人没有接受过这一职业的相应训练,也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工具,那么就算他一整天都竭力工作,也有可能连一件配件都制造不出来。”

    “对于其他各种操作较复杂的工艺及制造业,虽然不能做这样细密的分工,但分工的效果都是一样的。

    凡是能分工的工艺,分了工就可以相应地增强劳动生产力。分工的这种好处,也体现在各种行业各自分工这一社会现象上。

    如果一个国家有着较高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水平,那么其各行各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所以现在我们商盟基本上都在推行这个分工模式,或者说基本上都是分工模式。只要能分工的都已经进入分工模式了。为的就是提高劳动生产力。”

    “这样说你明白了吗?”

    王允再次对刘菱发问。

    “有点模糊概念,你那些名词可以听懂,大概也能明白你的意思。”

    王允笑笑。

    “分工真的是一个跨时代的工具。”

    “出现了分工之后,同样数量的劳动者所完成的工作量,就能比过去多得多。

    其原因有三点:第一,劳动者因为专业而掌握了技巧;第二,免除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带来的时间损失;第三,随着简化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一个人能够做原本需要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劳动者因为掌握了劳动技巧,其所能完成的工作量也势必增加。分工实施之后,各劳动者的业务就只局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所以他们当然能够大大地增进劳动的熟练程度。”

    “假设有一个普通的铁匠,他用惯了铁锤却从来没有做过钉子,一旦他因为某种原因而必须做钉子时,那么我敢说,他一天最多只能做出两三百枚质量拙劣不堪的钉子。

    一个人即使习惯于制钉,但如果不以制钉为主业,那么就算他再竭力工作,也几乎不能在一天之内制造出800枚或1000枚钉子。

    我们厂中有不少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