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拜见天公将军

    15、拜见天公将军 (第2/3页)

三贼,一并解决,省的麻烦!”纪灵忍不住嚷了起来。

    “纪郡尉所言甚是。”杨弘笑道:“依弘之见,若是出兵扫除后患,便是要同击三人,却要兵分六路,三守三攻。”

    “守者,既是阻挡外人来援,亦是布下罗网,隔断三方互通,同时断其退路!”

    “至于攻者,一者攻丹杨以南,一者攻下邳,一者攻广陵!”

    说到这里,杨弘环视全场,见众人皆是颔首认可,无人反对,自信地笑笑,转身对袁术拱手道:“具体行止,自是由主公示下!”

    召集诸将,具体的安排才是重头戏,杨弘做的无非是个铺垫,一个开场白,好听点,便是先定个调子,毕竟便是后世,行军打仗,也要讲个师出有名,倭寇侵犯神州东北,都要寻个士兵失踪的理由,何况此时的大汉。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天下各事皆有相同之理,尤其是和人有关的事,便要考虑人性,占理则气壮,亏理则势虚。

    师出有名的目的,便是告诉自家的士卒,乃至天下人,咱们打别人是理直气壮,是站在道德上的,是正义的一方。

    比如堂上诸将,他们地位较高,堪称联结上下的纽带。如臂使指,他们就是关节、他们就是手腕,深层次的原因不必讲,最起码得统一思想。知此战之目的何在,知此战胜败会带来何等后果,如此,人人奋勇争先,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这便是上下同欲者胜。

    今日袁术君臣这一场表现,在旁的王政其实也颇有收获。

    说起来,除了起事之处,后面无论是攻徐州还是克泰山,在“师出有名”这块,他其实不是特别重视。

    一则是占了系统的便宜,先天就不需要考虑过“上下同欲”,他想干什么,手下就得干什么!

    二则是因为身份乃是贼寇,本就不太在意天下人的看法。

    ......

    “孙策既已深入丹杨,乘胜追击乃应有之理。“袁术长身而起,面色肃然,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概:“此一路,便交予伯符。”

    他凝视着程普,道:“程普,本侯予你五千人马,前往增援。”

    “喏!”

    “下邳笮融,丹杨人也,此人前几年聚几百壮勇投陶谦时,吾曾令人盘查其过往,据说曾以勇闻名乡里,不可轻敌,此一路,赵勋,便由你为主将,带一万人马前去,必杀其尽绝!”

    “喏!”

    谷騆“至于广陵...“徐徐观望众将,袁术道:“赵昱虽是新任文儒,既不通武略,亦根基未稳,不过倒也不可小觑,此一路,亦需智勇双全之将,不知谁人愿担?”

    他简直就差指名道姓说赵昱是软柿子了,话音未落,便见七八个武官几乎同时出列,在铿锵地盔甲晃响中异口同声道:“末将愿往!”

    王政却是面色一动。

    袁术刚才那番话中,唯一让他留心的,反而只有“新任“一词。

    有多新?

    若是发生在刘备任徐州牧后,那不是明摆着是其委以重任的,要么证明这赵昱颇有能力,更得信重,更关键的是...若是下邳,广陵同时发生战事,对方有可能会更重视这一路!

    便在他思忖之时,默然良久的阎象突然插嘴道:“主公,广陵,下邳皆乃徐州之地,便是吾军出师乃是为天子尽忠故,王刺史既然在此,亦需问问他的意见!”

    “对啊。”袁氏一拍案伏,故作懊恼地将视线扫了过来:“御寇,咱们如今同朝为臣,更已结盟,本不需见外,只是若是两郡皆由本侯人马前去,是否违碍?”

    “州牧多虑了。”王政面色平静,笑道:“于公,州牧乃是政的上官,于私,亦是政的长辈,何况此次出师乃是为北上奉迎天子所做准备,怎会有何违碍?”

    “倒是州牧麾下勇士,人人闻战而喜,俱都慷慨之士。”说着,便拱手道:“政在旁观之,亦是有些手痒了。”

    “这样吧...”王政道:“不若广陵这一路交由政去攻克如何?”

    虽隐隐猜出广陵可能才是几路中最为难啃的硬骨头,但是袁术张口天子闭口忠君的,明显是把他架了上去。

    名义山都是献帝之臣,又说兵分六路,他袁公路已经负责五路了,自家若是什么不做,岂不是落人话柄?

    再说此来扬州,原本就是因为和祢衡套路后猜到袁术的意图,王政有顺水推舟,借力将刘备从眼前逐远的意思,既如此,他也早有出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