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39、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第1/3页)

    众人谈话间,徐方已先行将随行从扬州回来的士卒,安排人带去军营安顿,随后众人来到郡府,登堂入室,王政不欲休息,只令婢人将步宛儿等女眷领去内室后,  便直接在大堂召开了临时会议。

    半道折返是因为吕布的突如其来,会议刚开始,众人乍一落座,便清楚如何应对是此次议会要旨,除此之外,身为天军三郡的军政首脑,王政也要从徐方、张昭等人口中了解这段时间以来的军政要务。

    包括却不仅限彭城。

    第一个发言的人,  正是张昭。

    一则,  其如今官职为彭城国相,  相比徐方那个不伦不类的少校,名义上他才是如今的彭城第二人,二则,骁虎西来,虽是突然,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张昭这些日来早有准备,不断收集之前兖州所发生的相关情报,鞥是细细斟酌,如今已是一目了然,已是胸有成竹分析到位。

    据张昭所言,双雄于去年会猎兖州,交战近年可谓互有胜败,两败俱伤。

    而胜负最后其实是由一场蝗灾所奠定的,在同样面对缺粮的逆境之中,  曹操敢于出征豫州,  破贼得粮,  加上友军袁绍的援助,才终于笑到了最后。

    即便如此,曹操赢的侥幸不说,更是绝对的一场惨胜。

    这才会面对挑起边衅,攻克泰山的王政时,面对这个降而复叛的青州黄巾,曹操亦生生吞下一個恶气,忍辱负重一般采取了绥靖之策,主动求和。

    由此,可见曹操如今元气大伤,情况窘迫。

    胜利者尚且如此,那么从兖州落荒而逃的吕布,又会如何呢?

    对于吕奉先的人马数目,张昭和王政一样,认为探马所得情报未必属实,不过这一君一臣其后的判断却是完全背道而驰了。

    王政太重视吕布,加上他当时对兖州消息不甚了解,自觉得可能不止五千人马。

    张饶却认为,  如今的吕布不过是一堆残兵败将!

    五千人马?言过其实耳!

    有道理啊,听完张昭侃侃而谈后,王政思忖了一会,颔首道:“先生所算料来不差。”

    张昭的分析确实更接近事实,原本的史书上,虽然没记载过吕布兵败后带了多少人去了徐州,可却清晰记载了,在袁术大举兵马攻徐州时,曾去信利诱吕布,结果吕布见利忘义,当真趁机背刺刘备时,其带去攻下邳的人马,也不过是步卒三千,骑兵四百而已。

    要知,彼时吕布可已在小沛屯兵多时,都快近半年时间了。

    攻下邳一战何等关键?

    不说大军悉起也起码大半,由此可以推算,这会吕布的总兵力最多不过五六千人。

    那之前逃离兖州时的吕布,又能有多少呢?

    被张昭揭穿纸老虎的真相后,王政心中更是大定。

    他对吕布的重视本就不如刘备,说白了,吕布最大的特点也不过是个人勇武,有系统在手的王政何曾怕过这个?

    再说,你单人再猛,还能猛过“神勇千古无二”的项羽不成?

    项羽克彭城尚需骁勇精骑,用计突袭,求个出其不意。

    吕布此时的兵马若是连五千都没有,甚至哪怕就是五千,那对王政的地盘也几乎可说是毫无威胁。

    因为有了提防戒备之下,只需防范祸起萧墙,单靠外击,这五千人马绝无可能突破彭城这道门户!

    彭城坚如磐石,那后面的诸城都可安正无忧。

    “不过亦不可久留此人于吾境内。”张昭道:“吕布威望素著不说,臣听闻东郡名士陈公台如今亦仕其麾下!”

    说到这里,张昭顿了顿,看了眼王政,意有所指地道:“陈宫其人,自年少便好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其志不小。”

    其能更不小吧?

    王政听出了张昭的言外之意,暗指之前彭城内部的世家叛乱,正是此人在背后主使!

    其实不用对方提醒他也不敢对成功掉以轻心,但凡知道的三国,有几个不知曹操吕布会猎兖州这一幕的真正导演是谁?

    “有劳先生提点。”王政点了点头,吕布陈宫这等不安分的组合,的确不能留在身边太久,不过以何种手段赶走,他还需要思量一番,否则稍有不妥便是再树一敌,所以及时赶回彭城也是有必要的,因为这等决定,只能他来做。

    一边思忖,王政又询问了叛乱者的家世背景,城内是否还有如姻亲之类的牵连,令徐方不可手软心慈,若有隐患务必及时拔除,不可吝惜杀戮。

    说白了,就是宁可杀错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待这事处理完了,王政又看向张饶,温声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