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厉阳亭侯

    78、厉阳亭侯 (第1/3页)

    天子移驾许都,本是大事,名义上更是喜事。

    哪怕此时已是君权衰微的东汉末年,在原本的历史上,诸方割据诸侯名义上依旧还是汉臣,也大都做了上表庆贺的举动,时任徐州牧的刘备自不例外。

    不过王政却是既没这份忠心,  更没这等闲工夫。

    曹操带着献帝跑去许都时,他正在千里之外对着刘备穷追猛打,回来后又逢徐州初定,军政各方都有无数事务处理,这等表面文章哪里有空去做。

    所以这一份许都天子的御诏,来的着实令人意外。

    包括内容也是。

    一开头便说王政“盖有非常之功,必乃非常之人”,  对王政击败刘备夺回徐州的大权给与了正面肯定不说,  又言其“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这是西汉武帝的《求茂才异等诏》里的名句,意思是有些马狂奔踢人,却能日行千里;有些人时常被世俗议论讥讽,却属于建功立业的奇才。

    当然原文里后面还有一句总结的陈述: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无论是可能导致翻车的烈马,还是放荡不羁的奇士,不是不能使用,关键在于如何驾驭。)

    这里却是没有直接照搬。

    言外之意,无非是说王政之前虽然有犯上逾矩的行径,但既然如今回溯正统,自然既往不咎。

    御诏的末尾更是如此说道:

    “帝王定鼎,式赖师武臣力,及海宇宁谧,  振旅班师,王政镇守岩疆,  乃为重固河山之臣也,  封征东将军、爵厉阳亭侯、领徐州牧。”

    最后的任命最是出乎王政的意料,从前面的大片褒扬和赞誉,他其实已经猜出来最后必然也会有些好听的虚衔奉上。

    毕竟他自家如今也在做类似的事情。

    但王政还是没有想到献帝...或者说的曹操的出手这么大方。

    征东将军倒也罢了,东汉军制的顶端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所构成的,四征四方并不算什么真正的高职,何况王政之前已自封了大将军,哪里还会将这个无非多了个官方印章的放在眼里。

    当然,由此名号倒也可看出曹操的几分用意,无论兖州还是许都,皆在徐州的西北面。

    征东...

    王政的东面,除了大海,可就只有扬州了啊。

    徐州牧同样也是聊胜于无,毕竟实大于名,无论是州牧还是刺史,甚至无论头上挂着什么官职,都已改变不了他王政掌握徐州唯一且最高权柄的事实。

    要说分量最重的礼物,反道是这个厉阳亭侯。

    汉承秦制,实行二十等爵位制,  最高为彻侯,  后面为了避武帝刘彻的讳,  改为列侯。

    到了东汉,列侯又分为了三等,从上而下依次为县侯、乡侯、以及亭侯,列侯下面还有个关内侯。

    古代讲究职以能授,爵以功赏。官位属于行政系统,有具体的职务和对应的上下级关系,并有定期的考核,多是通过选拔人才方式来授予官位,而且官位有实权,却不可世袭。

    爵位属于荣誉系统,没有具体的职务,一般是皇室贵族或者有做出重要贡献的大臣,才会被授予爵位,所以获取难度反而更大。

    尤其是在老刘家做主的两汉。

    毕竟刘邦在白马之盟中除了说了鼎鼎有名的“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外,还有另外一句呢。

    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即便到了东汉乱世,这个获取难度亦没有降低太少。

    毕竟连此时的曹操亦不过是亭侯而已(迎天子前的兴平二年,曹操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

    在三国鼎立之前,列侯的获取难度极大,比如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有点实力的诸侯大半都来了,可也只有两个人当时是有爵位的。

    一个是乌程乡侯孙坚,一个是祁乡县侯袁绍。

    孙坚虽是乡侯,却是走的最正统的大汉封爵路子军功,含金量反而更胜袁绍。

    他先在黄巾起义前击溃了会稽郡人许昌、许韶父子的叛乱,后面在平定黄巾叛乱时更是屡立战功,比如攻宛城时便是身先士卒,第一个人登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