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赐剑

    123、赐剑 (第2/3页)

了?”

    “哪儿能平定的这么快呢?”黄忠哑然失笑,摆手道:“北海国可有几十个郡县呢,便是一日一城,时日也不够啊。”

    “平寿一下,孔融既没,京畿地区的大半城池的确已经投降,不过较远的一些地方,还有负隅顽抗的。”

    “我前部军马只有万人,不足发动最后的攻势,何况徐将军有言,越到这时越不可操之急切,以免功亏一篑,所以目前全军停驻在平寿一带,静等后续部队跟上。俺此次是奉于将军之命回来面见州牧的。”

    “原来如此。”那都伯了然地说道:“黄将军肯定又立了大功,所以于将军派您回来面见将军,这是摆明了为您邀功请赏啊!”

    凯旋归还,面君报捷,这可是一等一的美差啊。

    若论官职,黄忠排不上号,若论亲近,在徐方吴胜面前更是不值一提,为何单单派他回来?

    便是因为几个将军都看出来王政对黄忠的看重。

    既得上心,黄忠的未来明显是一片光明,这等既可逢迎上意,又可和未来重臣提前交好的事情,自是必然要做的。

    黄忠哈哈笑了一笑,倒是没有接话,只是抬头看了眼前方,讶然问道:“今日不是大节,为何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这般热闹啊。”

    “都在庆祝我军胜利攻占平寿。”

    “噢?”

    “百姓们高兴坏了。从前天开始,这下邳城里就没安静过。男男女女,成群结队的。昨儿个,俺没当值,街上一转悠,嚯,不但年轻人,好家伙,连一些老人都上了街了...”

    黄忠听着,成就感油然而生。生而为人,不管身处何方,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听到别人的赞扬。做为军人,在前线打仗,凯旋归来,举城欢庆,更是何等荣誉,何等自豪?

    他当初背井离乡来到徐州,不正是为了这一刻么?

    不就是求个英雄有用武之地,浴血有封侯之望么?

    ......

    鞭敲金蹬响,人唱凯歌还。

    黄忠面见王政,奉上告捷文书,王政果然大喜,当日夜间,举办酒宴,徐州文武官员悉数出席。

    此时虽然黄忠已得了“中郎将”的官衔,毕竟时日不久,加之不过是个虚衔,本是没底气也没资格坐在前边的。

    王政却是不管,直接拉了他坐上主席,就挨近在自己的身边,如此礼遇,除了因黄忠这次的确立有大功外,更有加大力度,趁热打铁,让其再次归心,主动发出一个申请入队的缘故。

    群臣起立,第一杯酒自然先敬王政。

    祢衡率先上祝酒辞:“今我天军,奔袭千里,一鼓而破敌国之都,有诸将之勇,有群臣之谋。但是功劳最大的还是主公。”

    “要没有主公的英明神武、赏罚严明,就没有诸将的勇敢;要没有主公的运筹帷幄、兼听则明,群臣的出谋划策,便无用武之地。”

    郭嘉亦道:“观彼北地豪杰,彼此攻伐,看似气焰涨天,但是能如主公这般月旬破一国者,又有几人?”

    “今主公西克冀弩,北破孔国,主公之名、主公之威,必将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臣等,为主公贺。”

    相比而言,祢衡说的更中肯些,没有把所有的功劳都说成是王政的,点出了其中有文臣武将们的出谋划策、浴血奋战。

    而郭嘉的言论,却更多是褒扬王政一人,这是性格使然,祢衡是就事论事,郭嘉却更圆滑些。

    虽说王政目前的表现,并非那等骄矜自满,狂妄自大之辈,可毕竟好听话谁都爱听,何况是个年少有为之君?

    “能得平寿,本将当然有大功劳。”

    王政也站起身来,端起酒杯调侃道:“毕竟本将若不心生此念,诸君又如何一展腹中才华,那诸君的功劳、诸君的意气风发,不就都成了镜花水月吗?”

    他私下言谈无忌,这等场合却向来循规蹈矩,难得说个笑话,众人自是悉数捧场,一时间殿内欢声笑语不断。

    王政神色一正,接着说道:“此战虽胜,北海未平,袁军未去,诸君不可骄傲,更不可懈怠。咱们若能始终君臣同心,精诚团结,这样的胜利,来日方才,还少的了吗?”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