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海客谈瀛洲

    133、海客谈瀛洲 (第3/3页)

;接下来该遴选水卒。水军才建,各方面皆没经验,规模不可大。几个人商量了会儿,决定暂以五千人为上限,待陈皎带着那群经历过战事的老卒回来后,再做调整。

    目前尽量抽选沿海、临江的土着,加上一部分擅使水的渔民,天军老兵中有些通水性,会操船的,到时候也会先安排过来,不过为了保持军队的纯洁性,王政提前已想好了,将官这块,前期除了一个陈皎之外,接下来宁缺母滥,将官必须全为自家队伍中的天军。

    便在海湾岸上,把正事儿商量完毕。勾勒清楚章程,剩下的便是执行了。

    难得再见大海,王政兴致勃发,登高远望,呼吸着清润的空气,不觉心旷神怡,一旁的县君把握时机,立刻凑近上前,迎着海风给他指点介绍好看的景色。

    主臣唱和,乐在其中,无声无息间,王政改变的历史越来越多。

    要知海州本就是连云港的古称,不过却是要在三百年后的北朝东魏的武定七年,才会得此新名。

    那一年,取名者权臣高澄本已完成夺取东魏皇位的所有准备工作,却在受禅前夕为膳奴刺杀。

    ......

    王政东观沧海之时,却不知此时神州西面的黄巾同道们,正被人揍的满地找牙。

    建安元年春三月,养精蓄锐已久的曹操再度露出了獠牙。

    以麾下大将夏侯惇为主帅,对着豫州境内汝南、颍川两郡的袁术势力及黄巾贼寇,开始了大举讨伐。

    旬月不到便势如破竹,连克七城,此时盘踞在昆阳城的黄巾渠帅何仪甚至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应对,便已被人兵临城下。

    幸亏豫州黄巾乃是当世最讲义气的一群反贼,听到消息后,刘辟、黄郡、保曼等豫州黄巾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耽搁,齐齐发兵救援。

    最先驰援昆阳的,正是刘辟。

    这位算是黄巾贼中和曹操最不对路的那一类了。

    这位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军将领,跟过袁术,附过孙坚,最夸张的是遇见刘备直接一见倾心,不仅将盘踞多年的汝南拱手相让,更欲追随左右,甚至在原本的历史上,刘辟之死也是为了保护刘备,而被当时曹操的部将高览所杀。

    可以说豫州换了这么多股势力里,就是面对曹操时刘辟始终不曾真心归附。

    投降倒是投降过,却是降而复叛,这边刚因兵败而投,转过头袁绍轻轻抛了一个媚眼便立刻跳反。

    很难解释这是为什么。

    而此时的东汉末年,历史的轨迹早已不同,甚至可谓面目全非。

    不仅曹操这边对许都所在的豫州开展军事行动的时间比原本的历史晚了接近三个月,刘辟和刘备相遇的时间,更是提前了足足五年。

    唯一不变的,便是在刘备那天授其魅的惊人效果下,刘辟再一次毫无抵抗的沦陷了。

    这一次刘辟倒没立刻将汝南拱手奉送,只是在刘备率领残余人马逃到豫州后,刘辟竟然曾想过召集豫州黄巾,去替刘备取回徐州...

    关键时刻劝住他打消这个念头的,可不是王政那个黄巾同道的身份,毕竟要是顾忌这点,刘辟也不至于会生出这等念头。

    而是带头大哥袁术的发话。

    都知道你现在是我的小弟,你去打王政,这让他怎么看我?

    这竖子不好招惹,除非有必胜把握,否则你送死不说,还要连累老子啊!

    听到大哥这般慎重,刘辟这下也有些不敢大意了,随后通过各方面的消息渠道,对王政有所了解之下,刘辟也有点小慌了。

    好像是有点勐啊!

    短短的大半年里,在徐州的这块大舞台上,多少英雄俊杰先后或是兵败奔溃,或是虎头蛇尾,声势浩大如袁术者,兴师动众之下,最后也没捞到什么便宜,甚至据说连从弟袁胤都被那王政亲手绞杀...

    结果不也捏着鼻子吞下了这口恶气,表面上还和那王政继续作着盟友。

    刘备亦是如此,他麾下当初的精锐可也不少啊,更有关羽、张飞这样万人敌的熊虎之将,结果不也被王政打的狼狈逃出了徐州?

    这些情报汇总下来,只要不失去理智,刘辟便能很明显的分析出来,凭自家的这点兵力,对外是吹的什么十万雄兵,可真正能打的其实不过万余人马,若是杀去徐州...

    怕连填王政的牙缝儿都不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