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豫州风云

    134、豫州风云 (第3/3页)



    只是天不遂人愿,便在刘辟大军出发之时,当日黄昏,忽地狂风大作,大雨洒下,这般情况本非攻城良机,何仪却万万没想到,因为和王政有杀子之仇,夏侯惇对其的过往十分了解,见此却是立刻想到了临淄一战,当即把握时机,一方面令李典乐进各领一军攻打城外的黄巾军营,一边则亲率一千先登死士,趁夜横渡护城河,攀墙进城。

    便在雨势倾盆之时,更有雷电交加,视野模湖不清,趁着雷声把马嘶蹄音全掩盖过去,夏侯惇成功带人潜入城内,不久后便在一片厮杀声中,昆阳面西的城门敞了开来,吊桥隆隆降下。

    苦侯已久的乐进大喜如狂,一声令下,全军蜂拥而出,两万匹战马的奔驰声,惊碎了昆阳城中所有人的美梦。

    当何仪匆忙整束起铠甲,一只脚穿着鞋,一只脚没穿着鞋,跳着脚冲出郡府时,一切都已迟了。

    曹军同时间对城中各处的黄巾军发起了突袭,一时间杀喊震天,到天明时,暴雨虽停下来,豫州黄巾在颍川的最后一个据点,却已被人连根拔起。

    屠刀之下,何仪只得无奈投降。

    随后,得知何仪已成功派出了信使,对着豫州境内剩余的刘辟、黄郡、保曼等几股黄巾发起求援时,夏侯惇登时心中一动。

    若是这些贼寇当真发兵来援,按照路程远近,最先抵达的必然是汝南的刘辟!

    此人恰恰又是如今境内势力最大的一股黄巾贼寇!

    在夏侯惇看来,若能接着再将这一路援兵彻底歼灭,其实便等于将豫州黄巾彻底打溃。

    当然,相比单纯的击败,全歼的难度却是要大上许多,且黄巾贼寇最擅裹挟聚众,若是打蛇不死,放虎归山,隔几年便又成心腹大患!

    全歼的最好办法,自然便是关门打狗了!

    遮掩住昆阳城已然易主,以及何仪投降的消息,让刘辟继续奔赴昆阳而来,这是第一个条件。

    让刘辟带领人马主动踏入这块死地,便是第二个条件了。

    后者的难度显然更大。

    思忖良久,夏侯惇再次有了主意。

    这次是王政在赵县全歼于禁人马的事迹给了他灵感。

    所以说“最仇恨你的人,有时候恰恰是最了解你的。”这句话不无道理。

    夏侯惇不但将王政的起家研究的极为透彻,甚至做的更绝!更彻底!

    赵县时的王政,虽然用天辅兵引诱于禁进城,但也没想过直接献祭几千条人命来做诱饵。

    这一次,夏侯惇却是让许都调来数千的新卒和屯田兵,便直接在城外故布疑阵,更在发现敌人之后,自家主动搞起了“炸营”之事。

    这一切竟然只是为了让刘辟带着兵马入城。

    夏侯惇的计策奏效了。

    虽然这场胜利来的有些莫名其妙,曹军的表现也实在太过不堪,可数千颗敌人的人头做不得假,敌人的溃败也演不出来,最终刘辟也被周围的意气风发所感染,在一场辉煌的大胜下,踏着晨间的第一道曙光,昂首挺胸地向着门户大开,锣鼓喧天的昆阳城缓缓驰入。

    对面,是一脸感激和钦佩的何仪。

    随后,当城门再一次缓缓关闭之后,震天的杀喊声再次响起。

    血光之色,更是直冲云霄。

    .....

    当黄郡和保曼刚刚踏入汝南郡内时,便收到两条消息。

    昆阳城破,何仪已降了曹操。

    刘辟和其带去的六千人马,悉数被诛,无一生还。

    两人骇然失色之下,还没想出什么应对办法,不久之后,却又有一条噩耗袭来。

    奉曹操之命,夏侯惇如今已亲率三军,兴师动众,兵发汝南。

    刘辟和黄巾的主力都没了,汝南的抵抗自然脆弱不堪,几乎在他们收到消息的同时,已有数城不战而降。

    而按照这个趋势下去,一旦夏侯惇拿下汝南,下一步必然便是对他们所在的陈国和两国用兵啊。

    这可如何是好?

    彻夜未眠后,除了安排快骑立刻奔赴扬州求援外,黄郡和保曼还想到了另一个有可能会在此时出手相助的人。

    那个当今天下势力最大的黄巾贼寇。

    曾经的天公将军,如今的厉阳侯、徐州牧。

    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