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突围

    215、突围 (第2/3页)

能留下来继续守御舒城。

    心念至此,王政不欲用她冲阵,便顾盼左右,瞧向其他人屡屡注目,做出沉吟不决的姿态,只道:「此番我军突围,外有援军,内有哀兵,获胜料来不难,谁担此任,必能得名扬天下。诸位,有谁自告奋勇?」

    一将奔出,跪拜旗下,道:「王州牧,末将愿为先锋!」

    王政登时大喜过望,这次主动请命地可不就是魏延么!

    他当日之所以安排王熊和黄忠前去庐江北面,而要自家留在舒城这处险地,除了担心周晖挡不住孙策的兵锋之外,更大的原因自然就是因为其的亲兵魏延了。

    好不容易触发了一个名将主动出现在自家面前,王政岂肯放过?

    这段时间下来王政其实也将他和周晖的关系摸的差不多了,魏延是周晖之父周忠当日在京为官时收的门客,对于周忠自然很是尊重,但与周晖其实关系一般,并不算如何亲重,魏延性格骄矜,骨子里其实也不太看的其周晖,为其效力一方面是暂时还没有更好的去处,另一方面也是看在其父亲的面子上,若是遇见明主,自有改投之心。

    眼见如此,王政自然刻意拉拢起来,魏延自然不会拒人千里之外,尤其是两人一次切磋之后,清楚了王政的身手之后,魏延更是对其佩服的五体投地,如今已是惺惺相惜,很有些相见恨晚的意思。

    相比当日魏延迈过周晖时的主动请战,这一次王政却没有再次刻意用天赋扇动,便是想要看看魏延的本心如何,而结果也让他很是满意。

    这其实就是一次真正的投名状了。

    而魏延显然也是心中明白,所以才在感受到王政的目光后即主动踊跃请战。

    一旦王政真的成功突围,便是不能获得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也可以成功北上前往六安和大部队会师,那便算是脱离险地了,在击败孙策之下自然不会再返回舒县,那他魏延呢,自然也不用回了。

    当然,乱世臣择主,不是轻易就能做出决定的。魏延看似表面上对王政的拉拢积极响应,仿佛王政没费太大的力气,内在里他其实也是经过再三地考虑。

    甚至严格来说,魏延其实是第一个被王政以怀柔手段收复且改换门庭的三国名人。

    看看之前的几个英雄吧。

    潘章是被吴胜拉壮丁拉来的,于禁和张昭则是被逼无奈,郭嘉最惨,先是被裹挟,然后监禁,随后王政礼贤下士了很久都没起效果,最后不耐烦了,直接翻脸拿刀架在了整个阳翟郭氏的脖颈上,郭嘉才无奈顺从的。

    至于祢衡和黄忠倒是主动投效的,不过前者是报仇心切的无奈选择,黄忠则是因为出身想要博一个机会。

    相比这些人,王政在拉拢魏延上付出的时间和心力其实是最少的,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大凡一个势力的发展,起步总是艰难,欲得人才,需要十分的费力。然而当这个势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有了一定的声望,再去招揽人才的话,相比之下往往就能轻易许多,比如黄忠的投效,就是在王政势力渐固的时期,而郭嘉的最终服软也是在其获得许都天子的诏命,名义中已从黄巾贼洗白成了厉阳侯之后。

    至于眼下,王政的势力发展至今,已算是当世几大强侯之一了,单论势力,恐怕也唯有冀州袁绍还能稳压他一头罢了。

    其二,其实也是王政的出身和用人了。

    天下人尽皆知王政出身极低,也因为这样的缘故,其用人也颇为不拘一格,不看出身,其麾下最出名的几个武将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草芥黥首,如大将徐方、金余、吴胜、黄忠、古剑等人,连文官里其实也只有一个张昭算是出身还凑合的。

    而对于魏延这样的人来说,这反而是最为吸引他的一点,周晖如今固然还算重视,可魏延心里清楚,那是其目前无人可用罢了,真有一天让其成事了,八方来投的时候,自己的出身便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这也是当日周忠死后,魏延没有就近选择兖州牧曹操的原因,那里更没机会了!

    王政站在城头,魏延跪拜旗下,两人视线相对,同时心领神会,只要此战最终获胜,魏延便会成为王政的彀中人物,而徐州又将会再添一员虎将。

    若是不能成功突围那这桩话题,那暂时不需再提了,毕竟王政依旧还要留在舒县,便要考虑周晖的感受,只当魏延此次的主动请缨,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