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术之贤良、我之仇雠

    35、术之贤良、我之仇雠 (第2/3页)

 一旦占据寿春,凭此据点可以同时掌控涡、颖、淮、淝四大水道,尤其是两淮,所谓守江必守淮,那么攻江同样也必先取淮,所以寿春几乎便是南北争锋中真正意义上的“枢纽之城,必取之地”,甚至没有之一!

    对于北方政权寿春的战略意义如此重要,对于南方政权而言,无论是作为防守还是反攻北上,其实也同样如此。

    南方政权若要防御北方,几乎历朝历代都会把广陵、寿春、江夏这三处据点重兵屯防,形成一个互为犄角的等腰三角形,寿春则是三角形的最高角,北方政权不管从东西两线出发,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包围或是攻克寿春,就有可能遭受南方政权从寿春发起的反击,袭击,截断大军的后路。

    南方政权若是北伐,则会选择北方南侵一、二的反向路线。

    选择第一条的目的是拿下彭城后,继续北上,夺取北方势力防御较弱的山东地区。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作为天朝历史上不世出的布衣天子,唯一由南伐北成功大一统的开国君主,选择的北伐战略便是“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若是选择第二条寿春线的反向版本,那就是冲着北方势力的核心区域河南去的,这几乎可以说就是带着灭国之志发动的北伐了。

    比如宋武帝刘裕的两次北伐,第一次灭掉南燕是先夺取山东,后一次灭掉后秦,却是直接攻击豫州,再从豫州西进,夺取关中。

    所以可以说,直到南北朝时期,天朝的南方政权一旦北伐,重镇和指挥中心几乎就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寿春。

    不过在南北朝之后,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当时作为隋朝皇子的杨广镇守江都(扬州)十年,进一步加剧了天朝经济重心的东移,随之而来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壮大,扬州成为江南贸易中心的同时,也让更靠近大海的东线水道成为漕运的不二之选。

    大运河入淮河后,直接导致寿春以东的宿州通济渠拐道北上,寿春扼守的中线水道地位随之下降,其后更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因为东线水道越是发达繁茂,寿春的中线水道便愈发没落,没落的水道自然缺乏运维,继而导致了淝水在合肥将军岭的巢淝运河因淤塞而不再通航,这让寿春战略地位受到了再一次的致命打击。

    不过名城虽已开始没落,却仍是东南重要的藩篱,在唐末五代时期寿春名为寿州,依旧是东南军事重镇。南唐刘仁瞻在淮南之地半数归后周的情况下,孤军坚守寿州达三年,力保寿春不失。

    正因为寿州不失,后周军始终无法全据两淮,进而渡江,南唐便又苟延残喘了十数年。

    寿春真正的没落是在南宋,靖康之变后,南宋偏安江左,北方游牧势力不修水利,导致汴水干涸,舟船无法通行,寿春水道北段随之断航。

    南北水道皆断,占据寿春此后仅能扼守淮水,曾经“南方要地”的战略地位终于彻底失去。

    元明以后,淮水不修,水旱频仍,寿濠一代益加衰落。而运河纵贯,南北一家,寿春非复要地也。

    不过在此时郭嘉为王政勾画的霸业蓝图里,寿春却是极为重要,甚至无可取代的!

    寿春周边有许多低矮的丘陵,易守难攻,亏得此次王政让黄忠、魏延的先锋部队先行抵达,他们来的迅捷,没给甘宁、杨弘在城外设置阵地的机会,已先抢占了附近的山丘高地、河流溪水。

    相比黄忠由王政钦点,魏延这个副将的地位却是千方百计从王熊、周泰等人手中抢来的,毕竟自投王政以来,除了绞杀孙策之外,魏延几乎是寸功未立,但孙策再是重要,当时已是穷途末路,这斩首之功要说多大却也没有。

    所以此时的魏延立功之心甚为急切,军人想要立功只能靠打仗,而军功之中无论斩将还是先登,先锋官的机会自然是最大的。

    但魏延万万没想到,他好不容易拿了这个先锋的副将,杨弘、甘宁却是拒不出战,根本不和他应面,这就非常尴尬了。

    所以此时的魏延正在向着王政积极建议道:“州牧,此时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