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第2/3页)

绝非善茬,王政只不过抢了一座慎县,刘表却想着将刘宠从曹操那边夺走的三座城池也吞并过来,甚至连对方的陈国,他亦起了染指之心。

    如今之所以还未动作,只是还没找到借口罢了,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

    不但如此,借着王政高调入住寿春的机会,刘表同样也打着扬州南边豫章,会稽等地的主意。

    这些地方之前本都已被孙策占领,结果孙策却死在了徐州军的手里,这些孙家的旧臣对王政自然没有多少好感。

    而刘表这位汉室宗亲的名声远远好过王政,荆州与这些地方又本自接壤,故此在这两郡的地方势力心里,刘表显然是一个更好的投靠对象。

    若是这般走势下去,最后袁术倒下获利最丰,真正的大赢家反而是他刘表了。

    计策是郭嘉谋划的,寿春是徐州军打下来的,连平舆攻城的主力都是吴胜徐方部,结果袁术的地盘王政最终也不过得了三郡,最重要的汝南没捞到不说,扬州还等于白白分了接近一半送给刘表。

    所以对于王政取走慎县一事,刘表丝毫没有动怒,这样下去他也正好可以去拿下豫章,会稽,与王政形成共分扬州的局面。

    在刘表的克制与王政的忍让下,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两方还保持着表面上的和气,用互相的小让步换取联手团结。互通声气、齐心协力。都在为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为也许即将要出现的变局积极地做着应变的准备。

    对于蒯良的分析,刘表很是认同,曹操早晚是要进攻荆州的,有了徐州做为后援,刘表的信心似乎充足了不少。他暂时停下了攻取陈国的计划,改以收缩防线,一边整编新得之袁术旧部,一边消化所得之袁术旧地,同时囤积粮草,厉兵秣马,坐以待变。

    另一边,刚刚经历动乱不久的寿春再次门户大开,徐州军在黄忠、魏延、乔绾等人的带领下,水陆并举,分略寿春四周各地。

    战事进展很快,大部分地区传檄而定,不过旬月,九江郡一十四县已尽数落入了王政的手中。

    为了更快地形成对新附地盘的绝对控制,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政大规模地彻底调整了袁术原本的战略部署,先是把九江的布防重点从西面放在了南面,同时又加强了北面边界各城与徐州下邳的联系。

    他在九江钟离、全椒通往下邳东成、淮陵的路上,设置了好几个驿传,调拨精锐看守,并抽调了大批的民夫扩建道路,修整河运,以确保水路与陆路的连接达到贯通顺畅。

    又名驻扎在琅琊的于禁调拨大批的人手,转驻广陵屯驻,这里如今名实皆具了,不仅产粮,还产盐,产铜,乃是徐州的一大命脉所在,王政自然不会放过,自然是要迅速的整合广陵,以最快速度解决掉袁术在这里的残余势力,将徐州彻底一统。

    同时间又令张昭从下邳、琅琊两地抽调出许多能臣干吏,循着消化北海、泰山的经验,悉数渡江东奔南下,分别安插入了广陵、九江、庐江等重镇大城。

    除了这几个方面之外,为了不致引起本地势力的猜忌,在最关键的扬州旧军,以及寿春城内,王政反而暂时没有去动。

    不仅让顾雍等一些文臣依旧原职,连李仁、李豫等人也允许他们

    依旧统率旧部。

    当然说是不动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半点改编,王政借口组建新军已分批次从这些人手中抽选出了五千左右的精锐,交给了甘宁统帅,李仁为副手。

    甘宁同样算是袁术的旧部,这个人马交到他的手里,李仁等人虽有不满,却也无话可说。

    而甘宁原本名义上虽是中郎将,但因为新附袁术的原因,手中真正可以指挥的人马并非太多,不过千人罢了,比如之前名义上是寿春最高将官,其实真正一言而决的却是杨弘。

    如今官职看似不变,但兵权却等于翻了五倍,自然心情十分振奋,更觉得这次终于遇见明主,只不过副手是李仁这个贪生怕死,见死不救的小人,让他颇为不爽。

    不过入了系统固然代表了王政对他全权信任,也同时代表了甘宁已无法违背王政的意志。

    王政既然让他放下对李仁的仇恨,他不想放下也只能放下。

    总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