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功成身退

    83、功成身退 (第2/3页)

令旨,却还有许多的细节需要与扬州使团商讨,而在黄家和庞家的牵头之下,荆州的豪族大户们也纷纷与鲁肃开始了一阵讨价还价,最后终于敲定,黄、庞二家为示友好,以略低于市价的两成出粮,其他人以略高于市价三成出粮。

    价格谈定了,又讨论起了如何运输。

    几百万斛的粮食不是个小数目,走陆路肯定不可能,若走水路,这运粮的船是用刘表的船,还是扬州自己派船来运?

    就算走水路,之前也还得走一段陆路,也还得需要荆州方面来安排这一段路程的运输,总不可能让扬州人长驱直入,在荆襄这里横冲直撞吧?便是刘表能放心,蔡瑁等人也不答应啊。

    所以这就表明荆州方面还得得为此次扬州借粮征调民夫,调遣船只,而这些民夫路上所需的银钱口粮,也就是运费和伙食,又该怎么计算?是直接从百万斛的粮食里扣除,抑或是扬州将之折算成银钱,一并付给荆州?

    这都需要在鲁肃返回扬州前做出决定,毕竟先回去请示王政肯定来不及了,一来一回得耽误多少时间?眼见便是年关,年关之后春耕在即,实在耽误不得。

    且还有夜长梦多的隐患,一方面是荆州文武中有不少人和蔡瑁一般,是坚决反对借粮给扬州的,另一方面,一旦风声走漏,令天下诸侯皆知道扬州如今缺粮的情况,会是什么反应?

    曹操袁绍会不会去给刘表施压?

    献帝会不会下道圣旨予以制止?

    这都是不能不考虑的,所以对王政来说,一旦荆州这边同意了出粮,无论是借是卖,这粮食自然是越早运到扬州,越早落袋为安越好,所以

    早就给了鲁肃临机决断的权力。

    接下来的几日内,鲁肃日则去与荆州臣子商谈,夜则又与其他等使团成员讨论权衡。如此,一天睡不足三个时辰,吃一顿饭停下来三四次。多日后,双方最终达成了一份协议。

    其一,荆州方面的粮食最终全数以售卖形式出口扬州。

    也不知是被别人说动了,还是事后反悔,刘表最终也改口了,提出官仓和庞、黄两家一样,按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售给扬州,若是钱粮不足,可以物资充抵。

    王政有钱没有?肯定有!

    便如周瑜之前的猜测一样,他如今掩有九郡,且又先后得到了陶潜、孔融以及袁术等人的府库藏资,几十万金这等对于一般的世家高门都是恐怖的天文数字,在他眼里,却也未必便付不出来。

    但是有钱不一定就非得要冒充大方,他没考虑到这点,鲁肃却考虑到了,徐州和扬州如今都是百废待兴,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不能投入买粮中太多,因此主动提出,扬州可以付一部分金银现钱,而缺口不足的地方不如以货易货,以其他一些东西,比如铜铁,特产之类来充作粮款。

    这方面刘表和本地豪族倒没什么太大意见,荆襄本就富庶,并不缺钱,用粮食去换铜铁乃至一些人参之类的奢侈物并无不可。

    其二,便是交接地点,以及运输与运费。

    虽是盟友,两方依旧互相方法,交接地点最终定在庐江郡南面的临江县邑寻阳。

    荆州境内郡县调粮,乃至襄阳至寻阳这一段,无论水路陆路,皆由荆州负责运输,运输所需的费用,一概折成银钱,由扬州一并付给,寻阳之后,扬州自运。

    对于运费多少鲁肃方面自然不会斤斤计较,完全

    同意了荆州方面的条件,从优、从宽。他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便是从快!

    议定当日,鲁肃便先让周瑜和公孙竖提前返程,将消息传回寿春。

    ......

    艑船扬起帆,在透着料峭寒意的冬雨中前行,雨滴落在水面,溅起一窝窝涟漪,正顺风时,饶是满载谷物,也驶得飞快,没两日便出了南郡。

    「嗳,你看,是大雁啊,它们飞的可真快咧,眨眼便甩开咱们了。」

    「舱里湿气重,要防粮发霉,」周瑜摸了摸甲板,潮湿阴冷,「待雨停,将上舱板揭开,照照阳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