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友谊的小船要翻了

    106、友谊的小船要翻了 (第2/3页)

    「正是如此,光是大战便有五次,中间还有类似驰援泰山的战役...」

    司马懿道:「从年头战至年尾,无时不战,日日未歇,动费何止万计,士卒岂不雕瘁?一些精锐人马或可靠着军功,重赏刺激下继续奋勇向前,普通兵卒却是早已精疲力竭,不仅厌战,恐怕还会畏战。」

    「此事连在下一外人都能看的出来,王政岂会不知?所以其此番攻打江东,必有三个原则。」

    「什么原则?」

    「一则动用兵马不会太多,普通士卒军心不振,士气萎靡,上阵无利反而有害;二则必须以快打快,行斩首之道,以求速战速决,趁着吴郡、丹阳其他郡县还没有反应过来,不及驰援,先将两座郡治直接拿下,后面再徐徐荡平其他顽抗势力,这也是他特地选在凛冬之际,更以大婚掩人耳目的原因,至于第三么...」

    「兵力既是不足,即便都是百战虎贲,一旦无法迅速占领丹阳和吴县两座郡邑,也不宜久留,需得立刻抽身而退,否则便会陷入补给难继,孤军深入的境况。「

    「若是结果真是如此,不仅劳师无获,折损精锐,王政之前百战百胜的神话,也会顷刻化为乌有!」

    说到这里,司马懿顿了顿,环顾左右,沉声说道:「所以此时王政对江东用兵,其实是有着极大的风险,那么他为何要这般迫切呢?」

    「须知吴郡、丹阳并不如九江富庶,孙策余孽和丹阳山越亦是癣疥之疾,难成气候,早一日解决,抑或晚一日解决,并无多大区别,大可暂且休养生息,等到春耕之后,再发动数万人马大举东顾,那时便可形成泰山压顶之势,必可有胜无败!」

    程昱默然半晌,缓缓点头:「仲达所言,不无道理,那你说王政为何要这般急切地攻取江东?」

    「只有一个可能。」

    司马懿道:「王政今年还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扬州会成为攻势的发动点,所以他才急于击败程普和山越,好提前消弭可能存在的变数。」

    说到这里,在场三人都明白了司马懿之前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江东重要不重要,取决于王政的战略计划,而王政的战略计划又依托于其所处的形势,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从形势而论,大汉天下去年恰恰是一南一北两位诸侯的形势大变,袁绍击败了公孙瓒,而王政则是战胜了孙策和袁术。

    当此时也,可以说他二人互相成为了彼此眼中最大的目标,那么冀州军和徐州军接下来的任何动作,自然都会考虑另一方的反应。

    王政接下来是南下还是北上,袁绍不可能不关心,而袁绍会不会率军东顾,从青州大举进攻徐州,王政亦必然极为关注,包括天下其他诸侯亦是如此,南北双雄是提前对决,抑或是暂时形成对峙,各自发展到一统半壁后再进行决战呢?

    如果王政是计划北上,抑或是袁绍计划东顾,那么接下来双方兵力的重点只会在徐州中部,如果是这样的话,江东就并没有那么重要了。

    山越这种地方土匪不用多言,程普一则没有多少反攻的能力,二则便是反攻,也要先越过广陵或是九江,无法直接便影响双雄会猎的战局。

    但王政要是计划南下就大大不同了。

    因为扬州便会成为兵力屯驻的重点,指挥战事的前线,形势变化之下,吴

    郡和丹阳的重要性大大提前,王政恐怕更会嫌其离的太近,有些碍眼了!

    荀彧沉吟半晌,缓缓点头:「仲达所言不差,主公,恐怕袁绍已与王政暗自有了默契,甚至定了盟约,咱们当早做准备才是。」

    徐州军若要南下,这可不是王政一人能做主的,也要袁绍这边点头配合,如何配合?自然是让王政确信袁绍今年不会对徐州动武,那他才会后顾无忧。

    那么袁绍若不东顾,接下来又会对哪里动武呢?已是不用赘言。

    曹操默然不语,突然面露嘲讽似的笑容,摇头叹道:「夫先易者后难,先难而后易,我与王政如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