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友谊的小船要翻了

    106、友谊的小船要翻了 (第3/3页)

孰强孰弱,世人皆知,袁绍却欲先易后难,单凭此节,便可知其毫无远谋,难成大器!」

    这话虽是曹操的个人看法,甚至有可能带有情绪,但其实不无一定道理。

    天朝历次改朝换代,大部分的情况都是先由群雄割据,各自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慢慢演化到数强鼎足,这一点上汉末、唐末,乃至元末皆是如此。

    这三者中,汉末比较特殊,因为魏国的实力远超另外两强,基本谈不上什么「难易」区分,而结束五代的赵匡胤和结束元末的朱元璋,恰好选择完全不同,一个是选择了先易后难,一个则是选择了先难后易。

    当朱元璋从群雄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逐鹿资格时,在先攻打谁的战略上便曾询问过群臣,因为他位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中间,陈友谅在他北边,张士诚在他南边,所以必须立刻先解决其中之一,逃脱夹缝求存的窘境。

    至于这两人里要先打谁,文武百官商议后一致认为,应该挑个软柿子捏,先打好打的,等实力强大了,再攻难打的,所以都觉得先打张士诚比较稳妥。

    只有谋士刘基力排众议:「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刘基的建议便是先难后易,打败了陈友谅,其他人都不在话下了,只是当时陈友谅的实力尚在朱元璋之上,让这时的朱元璋直接和最终BOSS碰面,胜算其实不大,那么刘基的理由是什么呢?

    只要打败了陈友谅,一则可以壮大自己的声势,二则可以威吓住张士诚和陈友定等人,令他们不敢妄动。

    而如果先打张士诚的话,即便打完了他们,朱元璋的实力也会损耗不小,到时候别说主动出击陈友谅了,恐怕自保都难。

    刘基这是从谋略上的分析,说的合情合理,但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如果和陈友谅作战时,张士诚参与进来怎么办?」

    恰恰是这个质疑让朱元璋下定了决心,决定先打陈友谅,他做出这个决定和刘基相同,理由却是不同:「友谅志骄、士诚器小。」

    这是从人性上,军事上的分析。

    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朱元璋的意思是咱们打陈友谅,张士诚只会选择坐山观虎斗,但要是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却必然会前来生事,所有我们要想保持单线作战,就必须先打陈友谅!

    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了朱元璋选择先难后易是极为正确的,他不仅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还挥师北上驱逐鞑虏,最终一统天下。

    而北宋赵匡胤的战略却是完全相反,他选择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结果就是解决了南唐等弱小对手后,自己实力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再无北上之力。

    而在曹操眼里,袁绍选择先对他动手就是毫无远谋,为何?

    兖州固然离你更近,但问题是王政的兵马比我多,实力比我强,很明显威胁更啊!

    关键是这些还是那竖子短两三年内成就的,你打败我需要花费多少时日

    ?打完之后又需要休养生息多少时日?

    相加起来,起码要一年吧?

    意思是任由那竖子再继续发展一年?趁你我交战之际把荆州也拿下吗?

    袁本初,你心可真大呐!

    事已至此,多想无益,又一次对袁绍的女性亲属热情问候之后,曹操揉了揉眉,沉声问道:「袁绍若是西进,你们且来说说。」

    「他会何时发兵,动用多少兵马,进攻路线又当如何?」

    众人均默然无语,陷入了思忖之中,堂内一时间陷入了落针可闻的静默。

    好一会儿,荀彧率先出声:「袁绍新得幽州,立足未稳,尚需时日消化,且无论冀州军接下是东顾抑或西进,起码得先确定辽东公孙度的立场是友非敌,方可放心出兵。」

    「如此算来,起码要半年左右,依臣估测,其若欲起边衅,最可能在夏末秋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