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平叛

    181、平叛 (第1/3页)

    成都城两国会谈,主宾对坐,表面的气氛看似安详清静,风轻云淡之下,其实却隐藏着斗智激辩的张力。

    若是将之形容为外松内紧,则在同一时间的平寿城却刚好截然相反,城里城外,却是外紧内松。

    北海临海,平寿的水气自也充足,夜雨的声势更大,大半夜的时间过去,愈下愈盛,已经从起初的濛濛细雨逐渐变得大如瓢泼。

    就好像用筛子往下筛似的,雨线形成直道,密密麻麻垂落,把夜空和大地连成一片。放眼远近,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雨水,从屋檐上、从墙头上、从亭台楼榭上,从树梢上连绵不断地跌落下来,又都从院中滚出去,在街道上汇成急流。

    即便作为郡国的首府,排水系统做得还算不错,但就算如此,有些地势较为低洼的街衢,上边也已然积了深深的一层水。人从中走过,能浸过脚脖子,因夜色深沉,城中灯火稀落,缺少反光下的积水黑压压的。

    便在夜深人静,水漫城池之际,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不是一个人在走路,而是好像有很多人都在奔跑也似。

    一只野猫正伏在街边的屋檐下,机灵地支棱起了耳朵,朝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夜色漆黑,雨落成片。街道的转角处先是有一抹火光在雨水中隐约闪现,映照在对面的墙壁上,随着脚步声的奔近,火光越来越亮。

    那野猫似乎感觉到了危险的到来,耸起了身子,好像是在威胁似的,低低地叫了一声:“喵。”

    一支火把出现在了转角。紧随其后,两支、三支、五支、六支,成片的火把跃入它的眼帘。火光闪亮,传过雨幕,一朵朵的火苗跳跃在它的眼中,又从它的眼中传出,到对角,是上百个全副武装、顶盔贯甲的军卒。

    军卒的队伍里,不时有低沉的轻喝,“快点!跟上来。”“不要掉队。再转过两条街就到了。”

    呼喝声似是吓到了野猫,便见水光与火光之中陡然拉出一道黑影,飞快地窜上墙头。

    “他奶奶的,哪儿来的畜生?”

    被吓了一跳的士卒骂骂咧咧,下意识地抬头看了一眼,东方的夜空里,厚厚积雨云的缝隙中,那三两点的星光还在闪亮,像是好奇有趣地偷觑,又似冷漠无情的凝视。

    “这什么鬼天气?”那士卒嘟囔着道:“下着雨还能出星星,实在太怪了。”

    队伍的最前边,有两个人带头。一个穿着平民的服色,一个穿着一身玄色轻甲,平民服色的那人正是奔命司的暗探,而穿着箭袖之人却便正是高晋。

    他奉了祢衡的命令,带着两千人马星夜疾驰赶到平寿,与县尉吴班通了声息之后,便先留了大半人马予他,一则驻守城外,防止贼人逃窜,二则配合监视城中守军,随后高晋与吴班又各自分配任务,因为聚集在城中的“士族乱党”并不是都在一处的,所以他们又将兵马分做数队,此时出现在这里的这一支便有三百余人,由高晋亲自带队,目标直指城西的王氏府邸。

    北海王氏自东汉开始便是青州的一等望族,秦始皇灭齐国后,为防止地方王族反叛,把大多数田齐宗族迁往咸阳,但田氏也有几支后裔逃避了迁徙,其中一支留在北海,便改姓王氏,又因所居地望不同,在东汉时分为三支,分别是营陵王氏,密县王氏,以及剧县王氏。其中剧县王氏和密县王氏在后面的两晋时期达到高峰,“扪虱谈兵”的前秦宰相王猛便是剧县王氏出身,为天下所重,而密县王氏以王闾最为著名,数世同居共财,家人有百余口,家门雍睦,乡里敬慕,官府奏闻,被旌表门第,号称天下著名义门。

    不过在此时,却是营陵王氏最为著名,如先后仕过孔融和孙策的王脩,便是出自该地。

    克复曲阿之后,王脩与全柔一同被古剑生擒,虽然依旧不愿入仕,不过看在对方既是青州老乡,又与自家同姓(主要还是无名小卒,造成的麻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