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泰宁卫,没了

    第三百一十一章 泰宁卫,没了 (第1/3页)

    朱允炆不是一个仁慈、悲悯众生的人,他在乎的,只是大明百姓。

    至于海上飘来的倭人,管他是平民还是倭寇,只要是来自于日本岛,就不允许踏入大明的领土。

    “将这些奏折发至通政司,让他们快速送出去,另外告诉内阁,日后倭人奏报,一律遵前策,无需再作请示!”

    朱允炆指了指奏折,对双喜说道。

    双喜答应一声,抱着奏折便交给门口候着的长随,刚交代清楚,便看到方孝孺、姚广孝联袂而来。

    朱允炆准其入殿。

    见礼后,方孝孺拿出骆冠英的冬考文章,对朱允炆道:“古人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重农则有恒产,重商则无恒产,天下必乱。”

    这里的恒产,即土地。

    姚广孝反驳道:“若无商人贩卖货物,百姓何来器具?仅靠以物易物,这天下岂不是成了朽木?”

    朱允炆皱眉听着两人的争吵,看过骆冠英的文章,抬头问道:“杨士奇为何没来?”

    姚广孝与方孝孺同时一愣,旋即明白过来,上当了……

    该死的杨士奇,他摆明了就是想让我们两个当冤大头,将事情闹大,而自己竟浑然不觉,被人卖了还帮他数钱……

    朱允炆将试卷押在一旁,笑道:“商人重利轻离别,自有其不利之处,但一个国家也不能少了商人,就以折中法来论,商人为了得到盐引,帮着朝廷向边疆运输粮食,若没了商人,朝廷只能征发民工,岂不是劳民伤财?”

    方孝孺阴沉着脸,道:“折中法中商人是有贡献,可皇上,此文竟提农商并重,岂不是滑稽?商人再有所为,也抵不上百姓之万一。”

    朱允炆看着固执的方孝孺,也不反驳,只是说道:“事不辨不明,既然这是国子监的文章,你们也有所异议,不妨安排国子监再办一场辩论吧。”

    方孝孺沉声道:“那臣要亲自去国子监,挑选辩论之人。”

    “你呢?”

    朱允炆看向姚广孝。

    姚广孝拨动佛珠,微微摇头,道:“臣只是一时入瓮,如今醒了,自不会再去争执。不过依臣看,国子监中有善辩之人,能够为商正名。”

    朱允炆哈哈笑了笑,满意地说道:“国子监的事,就交给国子监来办吧,告诉杨士奇,举办辩论时,朕会旁听。”

    方孝孺有些惭愧,对姚广孝行礼道:“我为杨士奇算计,失了本心,如今人老了还如此暴躁,实属不该。”

    姚广孝还礼,说道:“先生也是为万民忧思,为百姓所虑……”

    “方先生,《太祖实录》进展如何了?”

    朱允炆问道。

    方孝孺恭谨地回道:“皇上,《太祖实录》粗计有一百八十卷,已完成七十卷,预期建文三年四月便可编成。”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道:“若人员不足,可自国子监或地方,调用博学、公正、明理之士。”

    写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写朱元璋,他办过的好事容易写,可办过的糟糕事怎么写?

    为尊者讳。

    只能精简,小心翼翼地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