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风雪劫营 下

    第五章风雪劫营 下 (第2/3页)

一个伤口,总会在敌人身上留下更大、更致命的伤口,临死的时候,他们又疯狂的抱住一两个敌人,一起滚入熊熊燃烧的火场。火场中传来长声惨叫,两个火轴般的身体,还在撕咬、踢打、怒骂——

    唯一可以和秦军虎狼之师抗衡的就是荆蛮。越向南走,蛮性就越大!

    春秋时期一般都是齐国人怕楚国人;楚国人害怕纹身断发的吴国人;吴国人则害怕他们身后更为野蛮的越国人!

    他们打仗用的战术都是别出心裁的,像勾践打败吴王阖闾,竟然找了几千名越国勇士在阵前搞集体自杀。结果吓得吴国人膝盖发软,腿肚子转筋,纷纷败下阵来,阖闾也因此殒命。

    吴越最后分别为楚国吞并,这些蛮子就统称为楚人!

    荆蛮之悍勇可见一斑!

    不过秦兵也不差,为了争取军功,晋升爵位,秦国的士兵在战场上一般都是手里拎着三五颗人头、腰里别着一两颗人头,一边还要杀敌。因为战后,这些人头是要进行统计的,军功爵规定的非常死板,不能你说杀了敌人就算,必须要有证据,最好的证据,莫过于人脑袋!

    商鞅作出这种规定是有其目的的,他早就料到,秦军士兵会为了晋升而失去人性。而六国的士兵看到秦人如此的‘疯狂’必然像吴军面对越国军队的集体自杀一般,亡魂丧胆,头皮发扎。是以,每次战争下来,秦国的营寨内都会堆积十几丈高的人头,堆积成三角状{像梅超风一样}进行集体焚烧!!

    这种规定也有点弊端,就是后来的战争里,秦军的士兵经常因为互相争抢怀里血腥气十足,黏黏糊糊的人头而自相残杀。

    这样的两只队伍碰触在一起,能够激起的火花是可想而知的。

    那是一场硬碰硬的肉搏战。双方都杀红了眼,铜剑相交的铿锵声,长矛刺入肋骨时发出的闷哼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的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

    飞雪落下一半,便被不经意间窜上半空的血浆染成红色——

    桓齮也杀红了眼睛,他心里窝着一团炙热的火,这团火整整的在胸腔里烧了二十年了,此时终于有机会吐出来。战斗刚打响的时候,满头白发的老将,即甩脱了沉重的铠甲,震动双臂哈哈大笑,仿佛他已经凯旋而归了。搞的蒙铎挺纳闷!

    桓齮在刺骨的寒风中精赤这上身,血水汗水混合在一起,顺着他丝毫不见衰老,鼓胀结实的胸膛向下淌。他已经杀红了眼,骑在马上提着刀跑来跑去,那里敌人多就往那里扎,大刀变成了死神的黑翼,掠过那里,都会带走几条充满杀意的灵魂!!

    楚军虽然不顾一切,但毕竟乏人指挥,缺少统一调度,渐渐的抵挡不住,伤亡加剧,半个时辰之后,已经变成三四个秦兵围堵一个楚兵的形势!

    眼看就要把楚军赶尽杀绝,蒙铎却于此时鸣金收兵!

    秦军且战且退,结成阵势,退出三重壕沟之外,那里还有蒙铎预留下来的铁甲骑兵接应。这是防备楚兵援军和一旦失手殿后阻敌用的。

    少数楚兵不知死活的尾随追出,被骑兵一阵乱箭射死一大片,死尸拥堵在营寨门口,后面的士兵无法通过。

    其实只要稍微有一些理智的楚兵都不会去追击,因为秦军根本就不是溃败,而是早就谋划好的撤退,队伍井然有序,毫不混乱,随时可能回身反噬。

    铁甲骑兵在压制了楚兵的疯狂反扑后,后队变为前队,尾随步兵,撤回大营。

    秦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再纠缠下去,一定会惹来项羽的援军!倘若后路被切断了,全都要死无葬身之地,蒙铎、桓齮都不是傻子,占了便宜就逃之夭夭了。

    蒙铎回到城内,王竹亲自下城迎接。

    左右两排守城将士,像两排白杨树一样站的笔直,嗓音洪亮,振臂高呼:“秦军威武,蒙将军料事如神——蒙将军料事如神——”

    李信和郦食其已经回来了,他们比蒙铎早一步进城。李信的马背上拖着个半死不活有气无力的小老头,身上只穿着薄薄的内衣,面色铁青,哆哆嗦嗦,就快冻死了。这人当然就是陈婴。

    大战刚一开始,陈老头发现死了很多人,鲜血四溢涌流,营寨已经成了修罗地狱,他就开始头晕{跟周星驰一个毛病}一颗人头叽里咕噜的顺风滚到他的脚下,热乎乎的鲜血撒了他一脸,陈婴一屁股坐在地上,只觉得无数小星星绕着他脑袋旋转,心里那个后悔哟:妈的,老子好好的造什么反呀?这那是人干的活呀?

    人就是这样,享福的时候从没想过要付出代价,真正付出代价的时候,就立即后悔以前享过的洪福,赌咒发誓,如果老天再给他一次机会他绝对不走这条路。可是假如老天真的大发慈悲又给了他一次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