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林子初,你还我粮食来!

    第四百八十二章 林子初,你还我粮食来! (第1/3页)

    汉末是一个以五谷为主食的时代。

    所谓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

    当然,对此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林朝的老师郑玄曾为《周礼》注释,在里面写上了他认为的五谷——麻、黍、稷、麦、豆。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分歧,林朝猜测可是跟古人的见识有关。

    这个时代交通不便,而华夏大地又地大物博,  物产丰盛,不同的地域适合播种不同的谷物粮食,所以五谷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和侧重,从而导致了差异化。

    这当然是林朝的个人看法,不过眼下的徐州,  还是以黍、菽、粟、和小麦作为主食。

    前三者其实同属一科,  在后世皆被看作为小米的不同种类。诸如粟米,在后世就是小米,多用作熬粥和做稀饭,已不再当做主食。

    但眼下显然没有这种条件,所以这些产量不高的粗粮,也是能果腹的好东西。

    要说水稻这玩意,其实也是极好的粮食,且对土壤要求不高。

    但唯独有一点,水稻对气温和湿度都有颇为严格的要求,时常灌溉不说,若遇到气温骤降,那可真就颗粒无收了。

    娇贵的玩意,自然不适合天灾频发的乱世。再者徐州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和水源,也不足以支撑水稻的茁壮成长。

    所以眼下徐州的主食里面,  还是以小麦和三种小米为主。

    眼下正是五月仲夏,  已经到了小麦成熟的季节,农忙正式到来。而等收割完小麦后,  便会播种这三种小米,  秋天时候再收一季。

    收完等一场好雨,  再把麦种播种下去,静待来年盛夏继续收获。

    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农耕文明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因为不必时刻面对种族灭绝的危机,所以人体内的野性就逐渐被收敛了起来。

    后千年有圣人出,以礼法匡正人心,教导人们仁义道德,农耕文明也就升级成了礼乐文明。

    人性中狂野残暴的部分被束缚,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林朝说不清楚。

    但林朝深信,知识、礼仪、道德之类的精神传承,才是文明的基石,也是一個文明能存续的根本。

    野性得到限制后,军队战斗力比之游牧民族自然下降了不少,但充足的精神文明建设,却能使得人的精神层面得到升华,最后上升到国家军队层面。

    这就是为什么汉初时,太祖刘邦面对强盛的匈奴,一直以和亲来笼络这个外敌。

    而一旦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之后,  恰巧又来一波天降猛男,武帝刘彻配合文景之治给他留下的家底,  直接就将匈奴人干得亡族灭种!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精神传承的文明在被灭之后,从未有过能被重建的先例。

    唯有华夏文明,历经数千年战火,数度沦丧于异族之手,却总能复兴昌盛,依旧屹立在世界之巅!

    坐着牛车赶回郯县的路上,林长史望着官道两旁开始收割小麦的农忙景象,如是感慨道。

    可很快,他就无法继续感慨了。

    因为,要干活了!

    往常林朝外出公干回来,刘备都会亲自出城迎接,最起码也要走到城门口。

    所以林朝一回来,往往未见刘备其人,便听到一阵爽朗的大笑声,继而就看到一个缩小版的人猿泰山向自己跑过来,最后非常热情的握住自己双手。

    子初不必多言,先跟某去吃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