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诸葛亮拱白菜

    第六百二十三章 诸葛亮拱白菜 (第2/3页)



    “中山。”

    “为何?”

    林朝笑道:“玄德公容禀,昔年先秦之时,燕国与赵国之间,是否还有国家?”

    郭嘉适时开口道:“子初此言,未免太过牵强。燕赵之间除了中山国之外,还有代国。”

    听到郭嘉的话,刘备也不禁点了点头。

    “代国在赵国之北,燕国之西,不符合燕赵之中的谶言。再来看后半句,五行之侧。五行应是指五行山脉,在燕国与赵国中间位置,又在五行山脉旁边的,便只有中山国。”

    中山?

    某恰好就是从中山起兵,这谶纬果然与某有关!

    闻言后,刘备不禁继续问道:“子初高见,第二句呢?”

    “第二句,朝苦思良久,终于有了些眉目。应该指的是一个字,或是一个人。”

    “谁?”

    林朝分析道:“栋梁之臣,代表此人位极人臣。攻伐必克,则是点出了此人的名字。”

    刘备苦笑道:“子初,这种时候就别卖关子了,赶紧说吧。”

    “遵命!”

    林朝一拱手,转而取出纸笔,在上面写了一个字。

    刘备和郭嘉近前一看,却都愣住了。

    因为这个字,正是一个‘胜’字!

    结合前面的地点中山,此人的身份已经不难猜出了,那便是中山靖王——刘胜!

    刘备一顿迟疑后,才看到问道:“子初,这个字,可是先祖中山王之名讳?”

    “不错。”

    林朝点点头,肯定了刘备的说法。

    “第三句呢?”

    “与第二句一样,指的也是一个人。”

    林朝又提笔,在纸上写了一个‘贞’字,用来代表初代陆城侯刘贞,正是刘备的直系先祖。

    “玄德公,这第三句中的千秋二字,便是指从中山王到陆城侯,从此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某一个人。”

    听完这句话,刘备心中已经有了预感,但还是开口问道:“那人是谁?”

    林朝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继续指着第四句道:“东临三水,三水者,海也。东临三水,便是指地处东海之滨的东海郡。至于中有一德,便是代指此人极具德行。”

    “子初此言,某却又不同见解。”郭嘉跳出来笑道,“在某看来,此人不仅极具德行,名字也应有一个‘德’字……”

    说着,郭嘉便对刘备郑重一拱手道:“主公,结合方才子初所解前三句,某以为此人便是主公无疑!”

    “不错,朝也与奉孝持同等看法。”林朝也拱手道。

    面对二人的肯定,刘备脸上却是阴晴不定,整个人陷入了沉思。

    而让他思索的原因,则在最后两句。

    昔年高祖刘邦立国传两百载,便被王莽篡夺国祚。后来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这便是再兴汉室。

    如今天下再度烽烟四起,群雄并立,虽天子仍在,但政令连宫门恐怕都传不出去。比之王莽篡汉时的情形,恰有异曲同工之妙。

    若刘备此时扫平天下,便可称之为三兴汉家,延续国祚。

    至于最后一句,则是预示刘备会登基称帝。

    让刘备为难的,也正是这一句。

    匡扶天下没问题,可关键是如今天子尚在,他刘玄德自然不能称帝。

    以刘备的为人,也干不出如董卓那般鸩杀天子的举动。

    可谶言又说他将继承大统,延续国祚……

    刘备心中挣扎良久后,目光才又恢复清明。

    罢了,某自恪守本心,又何必理会些许谶纬之说。

    若天命在吾,自不必杞人忧天。

    若天命不在吾,那某便匡朝宁国,留清名于后世!

    刘备心中已打定主意,面对林朝和郭嘉的道贺,便缓缓摇了摇头:“此等谶纬,不过是胡言乱语,切不可当真!子初,回头你便令人粉碎此碑……”

    “主公,不可啊!”郭嘉赶紧大声劝道,“谶言曰天命在主公,何不置此碑于城外,然后昭告天下,如此便可使……”

    “奉孝住口!”

    刘备陡然提高了声音呵斥道。

    “昭告天下如何?天下人皆知又如何?你难道想让某效法董贼,弑君夺位不成!”

    面对刘备突如其来的震怒,郭嘉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