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

    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 (第2/3页)

  男女老少哪个不是穿戴干净整齐?哪一个不得备着两三双鞋靴?谁还一年四季只穿一双?

    更重要的是,在吃穿不愁的情况下,自家孩子,甚至是大人,能有机会读书认字了。

    在朱由检的授意下,顺天府在匠户们群居的地方建起了两所学堂,就学的全部是军器监和将作局的匠户人家的孩子。

    后世那种国有大企业的子弟学校提前出现在了神州大地上。

    这是朱由检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他希望此举能够在将来给大明带来更深刻的变化。

    朱由检在闲暇时不止一次的想过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全方位一直领先于整个世界的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彻底落后与西方世界呢?

    再下去不到一百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吹响了西方崛起的号角,各种各样的先进工具被创造了出来,把还处于传统农耕中的大清远远甩在身后,并且距离越拉越远。

    那时候的国人在干什么呢?

    读书认字的所谓精英阶层,沉湎于风花雪月之中,埋头于故纸堆中寻找真理。

    无数所谓学问大家,恨不得把老祖宗留下的每一个字揉碎捻烂,然后放在口中细细品味,从中找出自以为是的道理,著成厚厚的书典教育世人:你应该如何循规蹈矩,你应该举止端庄,背离祖宗就是离经叛道,西夷那一套都是奇巧淫技,应该唾弃之、鄙视之,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才是最好的。

    听祖宗的话,准没错。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

    人口和土地的关系。

    西方各国因为人口稀少的原因,在无法迅速获得大量人口的条件下,只能通过改善生产工具来提高生产效率,而这种层层累进的状况,也使得的相关科技在被不断向前推进着,而相关人等从中获取了巨大利益。

    在认识到这一点后,西方各国争相加大了对科技方面的投入,从而使得东西方差距越拉越大,直至后世的无法超越。

    朱由检并不否认儒家学说对个人修养的提升,但这些学问只能修身,并不足以治国。

    但他也清楚,想改变一两千年来根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