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出征吐蕃,针对帖木儿的对策

    第713章:出征吐蕃,针对帖木儿的对策 (第1/3页)

    徐辉祖想要领兵出征吐蕃,其实朱元璋是不怎么同意的。

    是徐妙锦找了朱英,这才同意让徐辉祖领兵。

    朱元璋的意思是徐辉祖为徐达长子,没必要如此奔波。

    其实朱英知晓老爷子的意思,虽说徐达的女儿全部嫁给了皇室,包括徐妙锦都已经成为太孙侧妃,但实际上徐达在军中的威望特别高。

    朱元璋知道徐辉祖是很有军事天赋的,但他不想徐辉祖继承徐达旧部,或可能会成为第二个蓝玉。

    蓝玉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战功,跟其继承了常遇春的旧部有着很大关系。

    朱元璋早年在红巾军成势之后,就基本上很少带兵亲征了,徐达跟常遇春便是他的左膀右臂。

    可以说当时军队里的声望,徐达和常遇春都是要比朱元璋高的。

    其中徐达的名声,还要压制常遇春三分。

    哪怕是当初让徐辉祖外出练兵,朱元璋都刻意避开了徐达旧部所在地区。

    后来徐辉祖去历练,其实就是让他镀金一下,回来就直接继承了国公的爵位,担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从地位上来说自然是尊贵无比,实际上手中并没有掌控多大的兵权。

    收割兵权,皇权压制将权,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徐辉祖也没多少不服。

    只是朱英出现,军队改革后变化太大了。

    首先是老兵大面积被替换。

    朱元璋都已经七十多了,最早的一批将士存活下来的,也年轻不到哪里去,尤其是徐达旧部,除开有爵位的,基本上已经九成都换了下去。

    倘若是之前,大明是没有办法安置这些多退役老兵的,但现在就不同了。

    有些功劳的就变成了治安所,治安司的差役,甚至是所长等武官,吃的也是官粮。

    还有些身体有残疾的,收容到各地的军事学院充当教习,教官。

    退役的待遇高,且关于退役士兵回到户籍所在地,当地的官府是要帮忙安排工作的。

    这么下来,朱英对军队的大换血,没有丝毫波澜升起。

    许多老兵对于太孙更是感恩戴德。

    大半辈子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打下这朗朗乾坤,朱英也没让他们寒心。

    新生代的兵员,都会在各地创办的军事学院完成基础的操练,政治教育,文化课程,根据情况大约三到六个月后,才会被安排进入卫所。

    这些年轻的士兵们,可不会说去崇拜徐达,常遇春这些将领。

    他们之所以自愿来当兵,那是因为太孙殿下给出的丰厚待遇,还有未来那可能成为军官的憧憬。

    不可否认,能够招募到如此多兵源,邸报舆论作用占据了非常有力的效果。

    在京师邸报,包括是各地的邸报上,都必须留出一定篇幅,专供军队的招兵宣传。

    宣传方向,是朱英定下的基调。

    简单点说就是塑造英雄的同时,还展现利益。

    大多数百姓可不会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什么为国争光,保家卫国,若是说这些,许多百姓基本上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完全不会引发半点想法。

    利益怎么展现。

    比如在邸报上宣传,某某士兵,曾经是哪个村乡,因为吃不上饭而当兵,现在于大明最新政策下,退役到地方担任治安所所长,麾下差役上百。

    再比如某某士兵,立下泼天功劳,担任百户,从此光宗耀祖。

    这是看得见的,也是普通人搏一搏,真能得到的。

    像是各地府城的邸报上,很多宣传的人就是当地人,有些还是同村。

    这

    样的诱惑自然就更大了。

    在这样的宣传攻势下,大面积撤换老兵不但没有使得大明的总兵力下降,反而是略有提升。

    最近两年卫所的变化很大。

    这其中主要体现在新兵跟长官间的冲突。

    据不完全统计,因为吃空饷,贪污,受贿,虐待士兵等情况,使得新兵对上官进行举报。

    新兵们可都是接受过正规专业的思想培训,怎么可能像老兵一样惯着你。

    从前的兵跟着上官,那就是跟卖身一样,让干啥就干啥,哪怕是造反也跟着一起干了。

    现在的兵还没进去,就受到了思想教育。

    军事学院的教导会告诉他们。

    你们效忠的是国家,是陛下,是太孙,而不是你们的长官。

    服从长官命令,是你们的天职。

    见到任何危害国家安全,影响国家利益的事情,要坚决抵制,上报朝廷。

    许多老一辈的军官,还带着从前的思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矛盾激发自然是极为尖锐。

    很多军队毒瘤被剔除之后,换上了新生代的军官,比如说大明军事学院,亦或是各地军事学院结业的学子。

    这让曾经老辈将领的威信下降,朱英对军队的掌控力加强。

    从前将军喊一声反了。

    大伙跟着一起喊反了。

    现在将军喊一声反了。

    大伙直接下手就绑了。

    徐辉祖作为徐达长子,在最近一两年,遭遇到很多曾经父亲的老部下,想要请徐辉祖出面,重拾当年中山王的威信。

    徐辉祖自然是不答应,他又不傻,跟太孙对着干,哪怕有着皇亲国戚的名头,那也没有半点用。

    陛下那是连驸马都给直接斩了。

    可现在又有了新的变化。

    军队的改革基本上已经完善,不管是淮西勋贵武将集团,还是他们曾经老一辈在军队里留下的烙印,都已经被彻底洗涤。

    所以徐辉祖必须要立功了。

    不是为了兵权,而是为了中山王府的延续。

    这次徐辉祖出发,朱英并没有去军队来个演讲啥的。

    因为徐辉祖这次从京师带的数千人,很多都是曾经徐达旧部,亦或是亲卫。

    演讲的意义并不大。

    为了表达出对徐府的看重,朱英亲自到达徐府。

    前有宦官传旨,徐府自然知道,为迎接太孙殿下的到来,徐府上上下下全部都来迎接了。

    「拜见太孙殿下。」

    两百多号人齐刷刷的跪地叩拜。

    哪怕是徐辉祖身为国公,可免叩拜之礼,也同样双膝下跪。

    徐辉祖显然很怕太孙殿下对他有所忌惮。

    徐家应该是皇权的保卫者,而不是敌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