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第五百五十七章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第1/3页)

    「......」

    屋子里。

    听到钱五师的这番话。

    现场先是稍稍一静。

    紧接着便响起了一阵阵低沉的讨论声。

    早先提及过。

    徐云所设计的「诛仙剑阵」方案,实质上的主要结构只有两个:

    飞艇,以及飞艇携带的发射平台。

    或者再准确点说应该是.....

    飞艇,以及发射平台上的导弹。

    毕竟导弹最开始的动能由重力势能提供,也就是标准的自由落体模式。

    这样的设计一来是为了节省导弹的燃料,让更多的推进剂用在变向上,从而腾出空间容纳引信。

    二则是如果将导弹从【坠落】改成【发射】,那么工艺技术上显然要复杂许多。

    甚至还可能出现尾焰过高,直接把飞艇给烧破的情况——那到时候落下来的可不仅仅是个导弹了。

    所以所谓的发射平台最主要的任务便是运载导弹上天,技术含量相对没那么高。

    但是导弹就不一样了。

    举个最最简单的例子。

    徐云这次拿出的原理利用的是超宽带近炸引信技术,算是一种全新的技术。

    不过这个理论想要落实到实处,靠的主要是燃气舵或者翼面控制。

    而这两个玩意儿就相对没那么「新」了。

    所谓燃气舵。

    指的就是把舵面安装在尾喷口的后侧,以此来改变喷流方向,让导弹转向。

    它与另一种叫做动喷管的原理大体属于异曲同工,舵效都比较高,可以实现快速转向。

    翼面控制呢。

    则是依靠空气舵来改变气流产生偏转力矩。

    它的舵效相对较低,但是简单可靠,可以连续、稳定工作。

    当然了。

    这指的是眼下这个时期有能力实验的技术。

    如果把时代换成2023年,那可选项就很多了。

    比如说发动机喷口失量控制技术或者侧推等等,此处暂且不表。

    而无论是燃气舵还是翼面控制,它们都需要考虑到导弹的体型:

    导弹长度多少?

    宽度多少?

    前缘半径又是多少?

    更别说导弹的长度还会直接影响到风阻等一众数据,堪称一切的基础。

    因此在所有步骤之前。

    小组必须要确定一个最关键的参数:

    导弹的长度。

    虽然徐云从设计之初就定下了最长不会超过两米的基调,但两米之内还是存在很大的浮动性的。

    毕竟导弹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

    众所周知。

    导弹的定义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弹道,将战斗部导向并摧毁目标的武器,属于精确制导武器。

    而由于构造、体积的不同,

    导弹内部又分成了好多种类:

    比如弹道导弹和有翼导弹....也就是巡航导弹。

    其中弹道导弹是一种沿预先设定的弹道飞行,将弹头投向预定目标的导弹。

    按照作战性质。

    弹道导弹又可分为战略弹道导弹以及战术弹道导弹两种。

    战略弹道导弹一般为中程、远程及洲际弹道导弹。

    战术弹道导弹一般为近程弹道导弹。

    不过哪怕是最小的近程弹道导弹,长度也基本上都在八米以上。

    例如兔子们的东风11,长度便是

    9.75米。

    而有翼导弹呢。

    则是一种以火箭发动机或吸气式发动机为动力,机动飞行所需的法向力依靠升力部件的空气动力提供,装有战斗部的自控飞行器。

    后世大家所熟知的面空导弹、空空导弹、面面导弹、空面导弹、反舰导弹及反坦克导弹,都是有翼导弹的一种。

    例如兔子们对地daod导弹的代号为长剑,也就是CJ。

    反舰型的代号为鹰击,也被无数军迷吐槽的YJ.....

    空空导弹代号为霹雳PL、

    地对空导弹代号为红旗HQ、

    海基的称为海红旗......

    同时与分类数量形成正比的是。

    有翼导弹的长度同样各异。

    比如长剑的长度多达10米。

    红旗16却只有5.7米。

    霹雳更是只有三米多.....

    在2023年。

    兔子们甚至搞出了一款叫做QN202的微型导弹,长度只有52厘米,迷你的跟黄瓜似的.....

    当然了。

    即便是在后世的2023年,两米以内的导弹也不算特别常见。

    因为尺寸越短代表战斗部和推进剂的量就越少,威力和射程就会相应缩短。

    不过眼下诛仙平台有重力势能提供动能,所以在体积上缩短一点儿还是没啥问题的。

    「.......」

    过了片刻。

    台下一位肤色比寻常人要蜡黄不少的圆脸中年人举起了手,说道:

    「钱主任,1.83米您觉得如何?」

    徐云虽然一开始并没有认出此人的身份,但在钱五师介绍之后他便知道,这位中年人正是赫赫有名的吴北生老爷子。

    括弧,青春版....或者说青春版pro——毕竟三十了嘛。

    「1.83米吗......」

    钱五师闻言摸了摸下巴,陷入了沉思。

    吴北生所谓的1.83米,可不是随便一想就冒出来的数字。

    这个数字在场的理论组成员其实都不陌生。

    它正是去年在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后,导弹项目组在规划未来蓝图时设计的一款导弹。

    这款导弹代号MA-302GQ,预设长度1.83米,作战半径40公里左右。

    这是一款三代甚至四代....也就是五十或者六十年后才可能生产出来的导弹,相当于是后世脑洞风暴的产物。

    不过即便是蓝图规划,钱五师他们还是计算出了一些重要参数。

    想到这里。

    钱五师拿起笔,在演算纸上简单算了一遍。

    过了片刻。

    钱五师轻轻摇了摇头,否定道:

    「不行,高度按3万米来计算,气压是0.016Pa,大气温度为224.65K。」

    「这种情景下MA-302GQ没法在高空停留太长时间,收敛曲线很容易失衡,有比较大的可能会出现意外。」

    听闻此言。

    一旁的徐云也轻轻点了点头。

    早先提及过。

    气象多普勒雷达的搜索半径是基地周围500公里左右,U2的航行时速大概600-700公里。

    也就是正常来说。

    气象多普勒雷达只能确定40分钟内U2的飞行轨迹。

    而按照后世的航协标准。

    飞艇的上升时速大概是5米每秒,也就是一分钟300米上下,至多不会超过400米

    。

    换而言之。

    40分钟内,飞艇顶多就只能上升一万多米——这还是最理想的状态。

    更别说后续还要通过无线电进行对位校正,这也要花去不少时间。

    因此,想要让飞艇飞到3万米的平流层高空、并且调试好状态。

    基地方面必须在接收到岸基雷达通知的第一时间,就立马将飞艇平台进行升空。

    也就是抛开上升耗时不谈,整个平台的滞空时长无论如何都不会低于两个小时。

    因此滞空阶段导弹可能遇到的高空状况,也是钱五师等人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环节。

    想到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