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 决赛圈来了!

    第七百八十章 决赛圈来了! (第1/3页)

    被鱼雷炸过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鱼雷这玩意儿不同于普通导弹,它的作用原理其实非常复杂。

    这依旧是涉及到了水的不可压缩性。

    众所周知。

    大多数弹药的内部都装有炸药,炸药爆炸的时候,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

    这些气体极速扩散,这个扩散的能量,就是一些武器杀伤力的来源。

    如果是杀爆弹,那就让气体扩散能量击碎外壳,形成大量高速碎片,让这些碎片的动能去杀伤。

    如果是破甲弹,那就让气体扩散能量压缩金属罩,形成高温高速金属射流,让金属射流去穿透装甲。

    当气体在空气中扩散的时候,由于气体是可以被压缩的,气体扩散能量先要压缩空气,然后再冲出去,形成冲击波,这就消耗了一部分能量。

    而水的可压缩性比空气低了5个数量级,所以气体扩散能量,不需要压缩水体,就能直接冲过去,形成冲击波。

    这就是鱼雷设计中的「冲击能」。

    在水中,气体扩散能量会把水变成气泡,气泡这玩意儿又会膨胀。

    由于惯性的缘故。

    气泡膨胀到内部压力与外部水压相等时,不会停下,而是会继续膨胀。

    这就让气泡内部压力小于水压,水就会回来压缩气泡。

    同样由于惯性,气泡被压缩到内外水压相等时,不会停止,会继续被压缩。

    于是气泡内气压大于外部水压,于是再次膨胀,一次次循环,直到内外压最终平衡——这个过程就是水下爆炸理论中的「气泡脉动」。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

    想要击毁正在水表行进的鱼雷,所需要的子弹也必须非常特殊:

    这种子弹首先要具备穿甲能力,也就是能突破鱼雷的金属外壳。

    同时呢,子弹又要保证在射入鱼雷之后,鱼雷的冲击能是水平或者向上逸散的,否则就会出现一种情况——鱼雷炸了,同时气泡脉动现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让一百多米外的王安忆也跟着炸成了菲茨杰尔德脑子的模样。

    万幸的是。

    这次张桃芳手上的狙击枪,恰好便具备这种能力。

    这把狙击枪的原身是1944式莫辛-纳甘,一款口径7.62毫米的老旧式步枪,当年张桃芳便是拿着另一把相同型号的1944式莫辛-纳甘在半岛战场上大杀四方,铸就出了一篇狙神传奇。

    不过那把歼灭了214个海对面鬼子的传奇武器已经被列入了志愿军博物馆,另外自身的情况也不适合投入实战了。

    这次组织上给张桃芳分配的这把1944式莫辛-纳甘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改装,例如枪管被从7.62毫米加粗到了12.7毫米,机匣由铸造和研磨过的铝材而并非u钢制成。

    同时枪管的接口处加上了一个硬化钢适配器连接,可以通过枪管顶部的导气管将气体导出到枪机后部凹进处之后的活塞室里面等等.....

    这项技术其实在徐云出现之前兔子们就已经掌握了,两年前的时候,为解决轻武器规划中关于大口径机枪减轻质量、下放到营、高平两用的要求,我国开始研制10.5高射机枪。

    当时451厂研制出了10.5x95高射机枪弹,相比12.7x108高射机枪弹,将初速提高了近20%,后座冲量减少了27%,全弹质量减少了20%,在1500距离能够穿透10装甲钢板。

    但是穿甲性能仍然不达标,300距离射击20垂直装甲钢板的穿透率仅为65%,最终未定型。

    不过这项接近废弃的项目却诞生出了很多枪械改

    进方面的成果,当时的林茂祥先生甚至鼓捣出了一款肩射防空枪来打直升机.....

    这次考虑到数据舱的争夺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意外,组织上便给这把魔改后的1944式莫辛-纳甘狙击枪配套上了特殊的钢针弹,派他随队执行起了任务。

    如今的张桃芳是空军大佬,海上钓鱼也是空军体系,二者是相通的嘛。

    至于这把枪配套的钢针弹也同样是871项目前身的研发成果,不过这玩意儿和后世那种30毫米额钢针弹还是有所区别的,主要用于定点性的攻坚。

    组织上之所以会安排这么一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