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仍留一箭定邙山

    第三百一十八章 仍留一箭定邙山 (第1/3页)

    刘备收降吕布,一统四州,王气峥嵘。

    但他并没有大局已定的轻松。

    天子突然被害,刘备原计划的种田两年、迎天子东归之时顺便解决刘宠、吕布的设想落了空。

    诸侯博弈、形势变化,不以刘备意志为转移。

    面对刘宠、吕布异动,刘备不得不提前处置。

    战事一起,四方皆应,不是想停就能停的。

    打仗,粮食是个大问题。

    张飞击败庞季,从刘表处敲诈了一大笔粮食,仍远远不够。

    陈到自句阳,华歆自彭城,两路进发,定于卷城汇合,出使荆州。

    陈到带了刘备借粮的手书。承诺今年借粮,明年将加息归还。

    在东征前,刘备就要求张昭在四州内向大户富室筹粮,承诺利息。

    愿借者鼓励,不借者勿强。

    出借者将与左将军府签署债书,一式两份,上盖左将军印、刘备名章、张昭签字以及出借者签名。

    一份债书借粮不得低于一万斛。不设上限。

    出借者除得利息、可佩戴“拥军铜章”外,还能推荐子女入学宫读书。

    佩戴拥军铜章,可见官不拜,可向左将军直接上书言事。

    张昭被刘备的奇思妙想弄得目瞪口呆,觉得匪夷所思,似乎又有可行之处,遂在青徐豫三州试着推行。

    开始时,除了徐州糜家和陶家各出借二十万斛粮食外,无人问津。

    直到最近刘备破刘宠、降吕布消息传开,不少人才陡然积极起来。

    梁王刘弥第一个响应,借粮二十万斛。

    然后四州富室大姓纷纷向彭城云集。张昭忙得不可开交。

    甚至连中山甄家、南阳蔡家,都表示愿意出借粮食。只是因为路途遥远,转运困难,方才作罢。

    但这几家都趁机与刘备势力搭上了线。

    张昭的兴奋形诸于纸上。已借到粮食两百万斛,与刘表此前赔款相同。

    刘备还没来得及高兴,就接到田豫发来的报告,以及牵招的谢罪书。

    刘备先看牵招的谢罪书。

    开篇就是“末将牵招,统兵不力,折损大将,罪不容诛”。

    刘备双手颤抖,一目十行地看下去,直到看见“文达为曹操伏弩重伤…伤重不治”等语。

    又看见“许彪、李素、车授等曲军侯以上战死者近十人”。

    不由啊呀一声,两泪飞溅!

    叫道:“我道为何心悸,却是文达遇害!

    许李车诸将皆忠勇之士,后起栋梁,却为曹操所杀!

    曹操不除,天下难安!”

    最后八个字是从牙缝里挤出。

    刘备知道曹操也视自己为大敌,有过担心他会出来捣乱,但总觉得自己先行一步,曹操隔着河内,没那么容易到大河之南。

    没料到曹操魄力够大,直接将河内让给麴义,让他挡住袁绍,自己非但不去取河东,先冒险南下,欲剪除牵招三军。

    这点实际上出于刘备预料之外,得知消息时,正在解决吕布的关键时刻,且计算行军速度,田豫西上都不一定来得及。

    但想着李通许褚皆勇猛,贾诩又是顶尖智者,当不会一败涂地。

    自己所料确实没出大的偏差,曹操突袭弘农,虽屠城赤地,破坏极大,但并未实现歼灭牵招三军的目的,不得不悻悻撤到大河以北。

    唯有一点料错。

    两雄鏖战,战事居然如此激烈,曹操折了朱灵、徐他,刘备却折了李通、许彪等!

    牵招信中称若当日坚持亲自带兵东下,留李通守潼关,或可避免李通之死。

    这自然有可能。牵招极少亲自陷阵,除非军败,很难阵前折损。但李通能否面对数万西凉兵攻击,守住潼关,却不好说。

    这种假设,以及牵招的后悔,都没有任何意义。

    牵招派二将东下,请贾诩参军事;派蒋钦守弘农、陕县,安排妥当;又以一己之力阻挡数万西凉兵,避免其涌入弘农,糜烂河南,威胁兖豫。

    有功当赏。

    刘备擢升关羽、牵招为偏将军,擢升张飞、吕虔为裨将军,擢升于禁、卫靓为中郎将。

    其余有功将领各有赏赐,如鲍出、陈到、曹洪等。

    曹洪初入陷阵军中不过是普通一卒,每次都被刘猛派在第一线。但此人确实壮猛多力,浴血奋战之下,斩获颇多。

    赏罚当以公,不可出于成见。

    曹洪积功升为屯将。屯将又称百人将,已属于中层将领。

    刘备摊开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