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朱小郎验毒查案

    第三十四章 朱小郎验毒查案 (第3/3页)

    这几位可就不是他安排的托了。

    得到乡亲们一致确认后,朱秀让人找来石臼,将卤盐石放入,让史向文大力捣碎成粉末,放入盛了水的碗中,配成溶液。

    “卤盐溶入水中,如果有毒的话,银针应该变色才对。”

    朱秀将银针放入碗里搅了搅,取出,毫无变化。

    拥挤在县衙大门前的百姓,一个个垫脚伸长脖子,睁大眼望着。

    “这是一包封存库房的白盐,和发给大伙的全都是同一批。”

    几名差役扛来一袋盐包,朱秀解开,捧出一把盐,撒入水碗里,用银针搅动,取出,依旧不见变色。

    乡亲们亲眼看着,陷入沉默。

    又有差役送来一个小纸包,用糙纸装的,还未解开,就透出一股硫磺气息。

    “大伙都看到了,这是一两砒霜!”朱秀捧起糙纸,展示给众人看。

    前排百姓纷纷后退,唯恐对这剧毒之物避之不及。

    朱秀将灰白中夹杂红黄色的砒霜粉末抖入水碗,用银针搅动,没入水中的部分当即变成青黑色。

    嘶嘶~~

    人群中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乡亲们都看到了,能使银针变色的,分明就是砒霜!发给乡亲们的白盐,没有任何问题!有毒的,应该是砒霜才对!有人将砒霜混入白盐,这一家四口误食后,才中剧毒而亡!他们是被人故意害死的!”

    朱秀厉声大喝,手指张乡长和仵作:“把这二人抓起来!”

    几名县府差役当即扑上前,将张乡长和仵作控制住。

    张乡长拼命挣扎,面红耳赤地高呼冤枉。

    仵作却是腿一软瘫倒在地,身下透出一股尿骚味。

    百姓们面面相觑,没想到案情竟然峰回路转。

    朱秀对沈学敏低声道:“将此二人押入牢中,分开审问,核对口供,定能查清案情缘由。还有死者的弟弟,那家伙也不老实,好好审审。”

    沈学敏怔了怔,拱手道:“下官遵命。”

    朱秀见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笑道:“有话不妨直说。”

    沈学敏道:“少郎君如何知道他们死于砒霜剧毒?还有,根下官所知,如果卤盐中毒的话,也会让银针变色,为何少郎君手中卤盐石,溶在水中,以银针试探却无反应?这二者之毒,究竟该如何区分?”

    “这个嘛....嘿嘿,一些小手段,不足挂齿!沈县令还是先审查案件,消除恶劣影响,让良原百姓对官府重拾信心。”

    朱秀拍拍他的肩,一脸神秘兮兮。

    沈学敏以为他想藏私,笑了笑也不再多问,深深揖礼,命人遣散百姓,率领差役将几名嫌烦押入县衙。

    朱秀望着逐渐散去的百姓,长长舒口气,总算是替节度府挽回了这一场信任危机。

    那块盐石是他从安定带来的,根本不是卤盐石,只是一块石灰岩,用盐水反复浸泡晒干。

    纯净的砒霜本来是无臭无味的白色霜状物,只因古时制炼粗糙,常常混入大量杂质,其中又以硫化物居多,所以这个时候的砒霜常带有硫磺气。

    银针是无法察验砒霜毒的,检测出的其实是其中大量的硫化物。

    而砒霜又是自古以来最常见的毒物,所以时人经常以银针探毒来检测有毒与否。

    这种方法其实相当不靠谱,极其容易出现差错。

    可古人们哪里知道硫化物与三氧化二砷的区别,连一百多年后的法医界鼻祖宋慈,都在他的传世巨著《洗冤集录》里肯定了银针探毒的可效性。

    其中蕴含的化学小知识,朱秀无需向百姓们强行解释,只需要证明节度府发放的白盐是安全可靠的就行。

    那可怜的一家四口,尸体症状和砒霜中毒的症状完全一致,再说良原这个小县,想要害人的话,也找不出第二种毒药。

    仵作本想欺负朱秀不懂行,拿根银针戳两下变了色,就能断定吃到毒盐而死。

    不曾想,他的小伎俩踢到铁板,遇到了朱秀这么个义务教育下的优秀学子。

    张乡长和仵作自然不会平白无故害死人,还到处散播节度府发毒盐害死人的谣言,至于背后的主使,朱秀拿脚指甲想也能知道是谁。

    “薛家搞这么一出,只是想败坏节度府的名声?”

    朱秀陷入沉思,总觉得这件事不简单。

    从他跨进良原县城起,心里就觉得发毛。

    “朱小郎君!不好啦!~”

    一名牙兵慌里慌张地从县衙跑出。

    “出了何事?”朱秀思绪被打断,心里一跳,急忙问道。

    牙兵咽咽唾沫:“您赶快去瞧瞧,那个党项贵族小子好像....好像不行啦!”

    “什么!?”朱秀猛吃一惊,扭头冲进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