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惜别家小

    第二百三十一章 惜别家小 (第2/3页)

想要治愈却不可能。”

    “唉~老将军勇猛善战,以五十高龄仍旧杀得蜀军大败而归,真乃我辈武人的楷模!”柴荣赞叹一声。

    说完自家事务,赵匡胤问道:“听闻朱秀有一下属被国舅李业抓获,不知现在如何了?”

    柴荣道:“我同曹彬已经将人救出,现在交由曹彬安顿在城南一处民宅。”

    赵匡胤苦笑道:“听到消息的时候,我正忙于办理军职变动事务,又在家中照料老父,差人打听几日也没有准信,一时间没有顾得上帮忙。幸亏柴帅把人救出,否则将来朱秀知道了,肯定要埋怨我不帮忙....”

    “哈哈~朱秀贪财,下次打麻将你多输些给他就行了!”柴荣大笑。

    “等柴帅从河北归来,也叫朱秀来京中玩耍,到时候咱们弟兄再聚!”赵匡胤也笑道。

    柴荣本请赵匡胤吃完晚饭再走,赵匡胤说还要去太医署为父亲取药,又叙谈了一会便匆匆告辞而去。

    柴荣送他出府,站在府门前微笑着目送他跨马远去。

    柴荣知道,赵匡胤此来,一是为解释为何突然间调任内殿直一事,二是隐晦地表明,赵家并无意接受官家和李业等人的拉拢。

    赵弘殷以眼疾为由婉拒了龙武军都指挥使一职,便是赵家最明显的态度。

    赵匡胤说出此事,当然是希望柴荣转告郭威,向郭威示好。

    柴荣心中感叹,还是父亲目光如炬,一早看清赵家的算盘。

    正如父亲所言,局势没有明朗之前,包括赵家在内的许多勋贵重臣,是不会轻易地选边站队。

    这也是人之常情。

    赵家没有接受官家抛出的橄榄枝,其实已经算作变相的支持“辅政大臣党”。

    许多时候,中立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默许的支持。

    赵匡胤调到禁军任职,柴荣心里没有丝毫责怪他的意思。

    毕竟赵家还是赵弘殷说了算,赵匡胤许多时候也只能接受父亲的安排。

    就算今日赵匡胤不来,柴荣也不会怨他。

    不过赵匡胤能主动前来解释,化解误会,柴荣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这说明赵匡胤心里看重他们之间的兄弟情义。

    ~~~

    三日后,郭威率军启程,赶赴邺都。

    抽调五千余禁军兵马随行,分别由护圣军左厢都指挥使郭崇,和奉国军右厢都指挥使曹英统领。

    此次郭威的主要职责,是赶到邺都坐镇,统帅天雄军镇守河北,稳固河北防线,并非是要率领禁军大举出征,所以大大减少了征调兵马的时间。

    司徒府内,郭威和柴荣一身戎甲,与家人们辞行。

    郭威温厚的大手一一摸过郭侗、郭信的脑袋,又用力拍拍侄子郭守筠、郭奉超的肩膀,在宜哥儿、诚哥儿、定哥儿几个稚童的脸蛋上捏了捏,殷切叮嘱道:

    “你等在家中,务必刻苦读书,勤奋练武,照顾好母亲和嫂嫂,还有几个年幼的弟弟和侄儿,不可肆意胡闹,惹事生非!等到本帅回来,见你们表现良好的话,每人都有奖赏!”

    郭侗眼睛一亮,兴奋地道:“孩儿想要一匹燕山大马!”

    郭信也嚷嚷道:“孩儿想要一柄渤海冷萃宝刀!”

    年幼的诚哥儿和定哥儿仰着脑袋嘟囔道:“我们要好多好多的广和糖!”

    “哈哈~”郭威大手摸摸两个小家伙的脑袋,“只要你们在家中相安无事,所有条件一并满足!”

    少年们一阵欢腾。

    郭守筠和郭奉超年纪稍长,性子敦厚,抱拳齐声道:“侄儿只求下次有机会随叔父出征!”

    郭威爽朗大笑道:“你们勤奋习武,等我回朝之后考教,如果有所精进的话,我就举荐你们到军中历练。”

    二人相视大喜:“多谢叔父!侄儿必定不让叔父失望!”

    柴荣长子宜哥儿侍立一旁默不吭声,郭威奇怪地笑道:“宜哥儿有何心愿,不妨跟翁翁说说?”

    宜哥儿小大人似的揖礼,一板一眼地说道:“孙儿只盼着翁翁平安归来,我朝河北边疆安宁无事,百姓免受战火灾乱!”

    郭威一怔,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