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冯老头指点迷津

    第二百九十七章 冯老头指点迷津 (第2/3页)

位,膝下却无亲子,这往后该由谁来继位?”冯道语气严肃。

    朱秀眼童一点点扩大,有些明白冯道的意思了。

    “柴荣是官家养子,官家一向对他视如己出,名义上,他算是唯一的皇子。可实际上,他与官家没有任何血缘之亲,若是想立柴荣为嗣,阻力不小。

    李重进是官家外甥,有血缘之故,贝州永清军一事,令李重进威名大涨,备受邺军追捧,眼下看,官家也有重用栽培之意。

    若是三五年之内,官家没有亲生皇子诞下,不出意外的话,后继之君将会从这二人里出。”

    冯道深深地看了朱秀一眼。

    朱秀满脸震惊,心里对冯道大呼佩服。

    不愧是苟道称王的历史风向标、活化石,冯道对于朝局的走向,的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难怪人家老头能活到六十八岁,侍奉过四代王朝九位皇帝,单凭这份远见卓识,朝堂上九成九的人都不如他。

    冯道捻须幽幽道:“即便官家广纳后宫诞下皇子,皇子年幼,为保社稷传承平稳,以官家的胸襟和雄才伟略,也不可能废长立幼,平白酿出祸乱。所以说,柴荣和李重进,将会是大周第二代皇帝最强有力的争夺者。”

    “老太师所言令在下茅塞顿开!”朱秀心服口服地送上一记马屁。

    冯道白眉微扬,神情颇为得瑟,继续侃侃而谈:“柴荣镇澶州,李重进镇宿州,说明官家雄心壮志,绝不甘于守土,而是要厉兵秣马,北击契丹,南取唐国,混一南北,结束乱世!

    官家调你去宿州辅左李重进,又把王朴留在澶州,就是要让你们四人南北经营,看看究竟谁更出色。

    将来不管是北伐还是南下,柴荣和李重进必定是官家重用的统兵大将,而你和王朴就是他二人身边的首席谋臣。

    官家在考验柴荣和李重进,也是在考验你和王朴。”

    冯道拍了拍朱秀的肩膀,不知是表示鼓励,还是表示同情。

    冯道的提醒为朱秀打开了思路,轻声道:“老太师恐怕还有未尽之言吧!官家突然下令让柴帅留在澶州,又调我和李重进去宿州组建镇淮军,固然有考验重用之意,但又未尝没有防备之意!”

    冯道捋捋须,微微一笑:“你能想到便好。柴荣已经成年,又是名义上的皇子身份,在邺军里颇有名望,他来开封,只会徒增尴尬,让百官不知道如何相待,索性不要来。

    这里面牵扯太多人心鬼蜮,太过复杂,还是不要凭空猜测为好。

    总之,这大周朝刚刚建立,表面看君明臣贤,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但暗中的矛盾和较量已经埋下,一刻也不得消停。”

    冯道可怜且同情地看着朱秀:“而你小子,就是这些矛盾和纠葛当中重要一环,甩不脱也跑不掉。

    你无法做到像老夫一样置身事外,所以老夫的保命之道,你永远也学不会。”

    朱秀沉默了,他知道冯道说的一点不错。

    特别是在冯道提醒他,郭威安排柴荣和李重进分别留守澶州宿州的深层次用意之后,他就明白了,他已经被郭大爷扔进了大周内部权力纷争的旋涡中心。

    他要让自己辅左李重进,和柴荣一争高低。

    “老太师为什么跟我说这些?”朱秀苦笑道。

    冯道捻着白胡须,笑道:“虽说被你小子坑了一次,但老夫心胸宽广,决定既往不咎。之前你救过我家婵儿性命,又引荐老夫去见官家,老夫承你人情,今日就算是报答了....”

    朱秀皱眉满眼狐疑地看着他:“当真?”

    冯道没好气道:“老夫说话岂会有假?何况老夫跟你透露这些,对我有何好处?老夫是看在与你小子还算投缘,不忍心看你跳进火坑还不自知!哼~好心没好报,竟然还怀疑老夫对你有所企图!”

    冯道站起身就要走,朱秀拽住他的拐杖,笑嘻嘻地道:“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老太师见谅!”

    “哼!~”冯道傲娇地扭过头懒得理会。

    “晚辈南下在即,还请老太师提醒一二,往后我究竟该如何自处?”朱秀诚恳地揖礼。

    冯道捋捋须,眯着眼澹澹道:“若是让你在柴荣和李重进之间挑选,你觉得谁最合适成为大周的后继之君?”

    朱秀摊手道:“自然是柴帅更合适!”

    冯道笑了,正色道:“所以说,你要极力避免李重进生出觊觎皇位之心,他可以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臣,但其才能不足以成为一国之君。官家如此安排,老夫猜想,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