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平宫变

    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平宫变 (第1/3页)

    卯正时,宣德门城楼之上的铜钟敲响,浑厚钟声传遍宫城。

    很快,皇城左右承天门也传来钟声,三道钟声交织,各响九声。

    暮色还未消褪,偌大宫城还笼罩在一片漆黑当中,钟响之后,零零散散的灯火在不同殿阁宫室亮起。

    有唐一代,朝局稳定时常朝大多在辰时(7-9点)举行,遇上元日、冬至或是朔望大朝则会提前一个时辰,冬夏两季的朝会时辰也不固定,依照天气灵活调整。

    五代战乱,礼乐荒废,连朝会也无法保证如期举行,时辰上更是没有形成定式。

    大周立国后,郭威极力恢复唐制,严格规定朝会时辰。

    依照朝廷制度,春夏常朝定在辰时,卯正时敲响钟声,宫城各处衙署仆役、吏员,皇城各处宫室的宫人、宦官则要开始准备新一日各种事项。

    整座宫城在卯正钟响以后,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

    太平宫里也早早亮起灯火。

    李太后的作息和大多数宫人一样,不管睡得多晚,卯正钟声一响就起身。

    张规侍奉她多年,也养成同样的习惯,每日到了时辰就能醒来。

    用一盆热水简单洗漱,再用过些粟米粥,李太后披上袄衣,系上拥脖,在张规的陪同下绕着太平宫缓步走一圈,回来后差不多就快到辰初,到佛殿敬香后,便开始一日的修行。

    这也是李太后每日雷打不动的活动轨迹,除非天气极度恶劣,实在不宜出门,她才会在宫室里慢走。

    天色微微透亮,跨出宫门,四周笼罩稀薄雾气,一片寂静。

    张规搀扶李太后沿着宫墙缓行,天气寒冷,二人口鼻间呼出浓浓白气。

    “这后宫里,主子当中,就属太后起得最早。”张规笑道。

    李太后转头朝远处一座寝殿檐角望去,叹了声道:“德妃董氏也是这个时辰起身,可惜她福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去了。”

    张规也惋惜道:“德妃娘娘也是可怜人,早间年小产伤了身子,一直怀不上子嗣,官家倒是宠爱她,把这偌大后宫交给她打理。德妃是厚道人,她在世时,每隔两日都会到太平宫来拜见,有她照拂,那些个腌臜也不敢放肆。

    可惜她这一去,后宫无人主理,各色妖魔鬼怪都跳出来作怪....”

    张规忍不住抱怨,实在是近来太平宫里的日子越发难过了,宫局送来的米面油粮越来越少,太后想吃口绿菜,结果那帮狗奴竟敢弄些腐叶烂枝来湖弄。

    李太后眉宇平和,澹澹道:“天下芸芸众生,还有不知多少辛勤劳作却依然食不裹腹之人,你我不事生产,白白享受供奉,已是天大的幸事,该知足了。”

    “太后教训的是。”张规低着头,自然不敢跟太后争辩。

    可他心里依然不忿。

    自从迁居到太平宫,太后就完全绝了俗念,专心侍佛。

    以前有德妃照顾,宫里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德妃走了,寿安公主奉旨打理后宫,受朱秀之托,对太平宫也多多照拂。

    这大半年来,寿安公主回府生养,后宫无人主理,又碰上皇帝亲征,偌大宫禁竟然没有一个主事之人。

    太平宫本就不起眼,如此一来更是被人遗忘,到现在就连日常的三餐用度也无法保障。

    张规心疼李太后,本想去找朱秀帮忙,又突然遭逢朱秀遇刺,重伤昏迷。

    无奈,只能节衣缩食过日子,觍着脸四处求情,就为了多为太平宫多讨些薪柴炭火、米面布帛。

    宫廷大内,最是体现人情冷暖之地,一朝得势,所有奴婢宫人都会凑过来巴结讨好。

    一旦失势,却瞬间无人问津,那些个奴婢连正眼也懒得瞧,还会尖酸刻薄地嘲讽几句,有机会甚至还会踩上两脚。

    进宫多年,张规早已看透这些虚假人情,可他还是做不到,像李太后一样心平气和。

    张规心中苦笑,或许是他这人没有慧根,与佛无缘吧~

    一路走着,李太后道:“朱秀伤势可好些了?”

    张规笑道:“奴婢让张德均去府上探望过,朱秀外伤痊愈,只需安心静养一段时日便好。”

    李太后嘱托道:“内伤不可大意,你午后出宫一趟,代我前去探视,叮嘱朱秀一定要安心疗补。他年纪轻,耐不住性子,可有的伤年轻时仗着身子骨强健不会发作,等到上了年纪,毛病不少。”

    “奴婢知道了。”张规低笑,“太后对朱秀像是对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