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潞州停留

    第一百七十八章 潞州停留 (第2/3页)

没几人能逃过契丹人屠刀。”

    朱秀摇摇头:“李筠无能,连累潞州军民。”

    周光逊只作苦笑,没有接话。

    他心里当然也对李筠颇为不满,但依照他的性情,李筠毕竟还是他的上司,不管怎么样,他也不能公然非议。

    这就是周光逊为人的厚道之处。

    犹豫了会,周光逊抱拳道:“公爷,卑职想调离潞州!”

    朱秀笑道:“怎么,不想再跟着李筠受窝囊气?”

    周光逊咬牙道:“陛下亲率禁军在巴公原大破北汉兵,消息传到潞州,军民欢腾,何等畅快!卑职愿在禁军当一小卒,也不想留在潞州,忍受北汉兵和契丹人的欺辱!”

    朱秀笑了笑,安抚道:“李筠本事不大,但他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忠心!李筠是先帝的从龙功臣,与陛下也相识多年。潞州是战略要地,抵御北汉的前线,只有交给像李筠这样的人驻守,陛下和朝廷才能放心。

    一次战事失利,陛下再怎么恼怒,也不会罢了李筠的职,顶多是严厉斥责一顿,绝不会将他调离潞州。

    不仅如此,陛下还会从别处调派兵马,加强潞州防务,给予李筠最大支持!”

    顿了顿,朱秀道:“何况这次李筠再怎么无能,他总算是守住潞州城不失,保住昭义军一点骨血,已经算是立下功劳。

    毕竟,北汉和契丹联军的厉害,陛下在高平亲自领教过。

    单靠李筠一军,是不可能把敌人挡在芒车关外的。”

    周光逊思索了会,道:“公爷的意思,是让卑职继续留在潞州,为李筠效力?”

    朱秀道:“昭义军面临重建,你是李筠旧部,一定会得到重用。经过此次教训,李筠应该会有所长进。你留下,或许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机会。”

    周光逊想了想,觉得朱秀说的也不无道理,毕竟他的根基和妻族都在潞州,如果有机会,他当然还是更愿意留下发展。

    只是这次李筠面对敌人强军突袭之下的手足无措,让他倍感失望。

    “公爷也是陛下亲信,如果公爷主动请缨,出镇潞州,陛下一定会同意!”周光逊突然兴奋地建议道。

    朱秀一愣,旋即笑着摆摆手。

    周光逊忙道:“潞州乃是抵御北汉的防务重地,正需要公爷这样真正有能耐的人坐镇!”

    朱秀笑了笑,“不是我不愿来潞州,只是此事陛下不会允准。试想,此次北汉大败,陛下即位不久就重挫北汉和契丹锋芒,我大周军民一心,朝局稳固,刘崇和契丹人短时间内不会再有南下的机会,潞州也能借此时机休养生息。

    李筠仕途多在河中、河东一带,对于此地形势,无人比李筠更熟悉,所以在陛下和朝廷看来,他才是镇守潞州的最佳人选。

    除非再来一次潞州惨败,否则李筠这个节度使职位是不会动的。”

    周光逊思考了会,也知道朱秀分析的有道理,有些失望地叹了口气。

    朱秀笑了笑,端起茶盏抿一口。

    周光逊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当然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他是军人,自然是要往军功方向努力。

    可跟在李筠麾下,经过潞州战事,他认为自己看不到立功受赏的机会。

    有进取心是好事,朱秀当然持鼓励态度,只是李筠和潞州太过重要,必须要有信得过之人留在这里,周光逊无疑是最佳人选。

    另外,不久之后,柴荣的目光将转向南方,淮南淮北即将酝酿一场新的战事,那里才是施展拳脚的好地方,他当然不能错过良机。

    这些话自然不能说给周光逊听,朱秀安抚道:“你且安心留在潞州,借着你岳父母的关系,多跟当地士族交好,在军中竖立威望,静下心习练武艺,多读兵书,沉淀几年,将来一定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周光逊脸色赧然,知道朱秀看破他心中有些急功近利的心思,惭愧抱拳道:“是卑职浮躁了,往后一定谨记公爷教诲!”

    又叙谈片刻,朱秀起身送周光逊离开跨院。

    目送朱武送他出府,朱秀往中厅走去。

    路上,迎面撞见赵匡胤和韩重赟、马仁瑀、张琼、杨信一行。

    “赵大哥。”朱秀拱手。

    赵匡胤抱拳还礼,身后马仁瑀、张琼、杨信三人一同行礼,韩重赟冷冷扫他一眼,转过头去,眼底暗藏怨毒。

    赵匡胤拉着他走到一旁,低声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