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奉诏整军

    第一百九十六章 奉诏整军 (第2/3页)

不光要受惩罚,还有降职降级甚至踢出殿前司军籍的可能。

    消息传开,朝野皆是感到震惊。

    如此严苛,难道不怕引起军中抗议?

    此建议是朱秀所提,柴荣听后大加赞赏,表示极力支持,甚至专门下诏,以皇帝名义推行军法。

    前有巴公原大战的教训,柴荣可不想再经历一次整个侧翼兵团溃逃的场面。

    赵匡胤同样表态支持,身在军伍世家,他更明白军令严明对于军队整体战力有怎样的影响。

    而后,朱秀和赵匡胤就开始一场抢人大战。

    先找熟悉的侍卫司将领入手,挑选一军之中精壮干练之人,充入新的殿前司诸军里。

    步骑十二军,朱秀和赵匡胤各自负责一半的兵额补充。

    本着手快有手慢无的道理,朱秀直接住进侍卫司几处军营,连续一个多月不回家,率领麾下将校大规模抢人。

    但凡侍卫司健儿,稍微慢一点,那就有可能落入对方口袋里。

    在关系熟络方面,朱秀吃了大亏,赵匡胤和赵弘殷父子俩共同出面,拉拢了不少侍卫司将领,优先把所辖的优秀兵员抢了过去。

    朱秀也不甘示弱,发急信到亳州给李重进,请他代为介绍,给几个侍卫司的高级将领写信,请他们支持朱秀工作。

    李重进是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军改之前,他可是禁军第一人。

    这家伙豪气爽快,在侍卫司朋友部下多,面子也大,有了他帮忙,朱秀才勉强捞得一杯羹,没让自己管辖的几个军空空如也。

    第三方面,就是遵照柴荣旨意,募选天下藩镇健儿,充入禁军。

    这一招可谓釜底抽薪,直接敲断节镇势力的嵴梁骨。

    把天下藩镇最精锐的兵将统统抽调走,往后,地方健儿也是优先补充入禁军,藩镇就算有异心,也没那份实力。

    按照历史轨迹,百年之后,这一政策就会成为大宋王朝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

    一方面兵额百万,每年要花费无数钱粮养兵。

    另一方面,百万兵额里又有大部分是吃空饷,往北方边境一摆,打不过契丹人、西夏人。

    所谓百万禁军,只是个笑话。

    真正能打仗的,竟然是一些地方募集来的厢军。

    一项政策施行久之后,如果不及时调整,一定会出现大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显德元年禁军大改之际,这项政策的确为大周禁军带来数十万勇健之士。

    这就是集天下藩镇而充禁军,强干弱枝之法。

    最后一个方面,则是为新征调的各军遴选都校,设置各级武官。

    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原则,朱秀直接把虎翼军从侍卫司剥离开,充入殿前司步军,潘美照旧担任虎翼军都指挥使。

    曹彬升任骑军拱圣军都指挥使,朱武任步军神勇军左厢军第一指挥指挥使,毕镇海担任步军广勇军左厢都指挥使。

    神勇军指挥使是高怀德,朱秀亲自去请,一番劝导之后才把他说动。

    赵匡胤也相中高怀德,去晚一步,气得牙痒痒。

    原本朱秀怕别人说自己任人唯亲,哪知听了赵大的所作所为,才知道自己还是太胆小了些。

    赵大这厮,也不知吹了什么风,竟然让柴荣同意把铁骑军抽调入殿前司。

    铁骑军都指挥使赵弘殷,成了赵大的铁杆下属之一。

    父子同在殿前司效力,而且儿子是老子的上司,也算奇闻之一,使得开封百姓津津乐道。

    当然,这些人事安排,不可能任由朱秀和赵匡胤决定。

    他二人商量后拿出个粗略章程,交由张永德过目,张永德如果觉得可行,再禀报柴荣批复。

    通常情况下,张永德对二人提议的武官人选不会有异议,柴荣也只是粗略看过,就御批通过。

    显德元年八月开始的这场禁军改制,进行得如火如荼。

    朱秀和赵匡胤成了京中最为忙碌之人。

    十月初,侍卫司的盘子瓜分的差不多了,两个家伙开始往周边藩镇跑,从各州县抽调精壮。

    很快范围扩大到淮北、山东、河北、河南诸州,朱秀这边,潘美、曹彬、朱武、高怀德、石守信分头赶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