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战事进展

    第二百零一章 战事进展 (第2/3页)

离正阳不远,听闻刘彦贞率军驰援寿州,李重进也率军火速赶来支援。

    可惜晚了一步,李谷退守淮河北岸,主动放弃了南岸阵地。

    刘彦贞率军开入寿州城,和刘仁瞻合兵一处。

    正月初,柴荣接到李谷退兵消息,当堂大怒,斥责李谷未战先退,有损大军士气。

    又因寿州围攻两月毫无进展,柴荣决意亲征淮南,下诏命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担任东京留守,彰信节度使韩通权点检侍卫司及在京内外都巡检,其余宰臣重臣各司其职。

    侍卫司亲军都指挥使是李重进,韩通这个权点检侍卫司,也就是临时担任侍卫司最高统帅,负责开封内外治安,和向训一起守卫京城。

    柴荣又下旨,改任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使,李谷为副,兼判寿州行府事。

    都部署和都招讨使都是战事临时设置的最高统帅,二者可以通用,细微区别在于,都部署一般由朝廷重臣和禁军大将担任,招讨使一般由地方节度使出任。

    权责来说,招讨使比都部署还要更重一些。

    而所谓寿州行府,指的是设置在京城以外的临时性军务调度机构。

    柴荣此举,也是出于对李谷仓促退兵的惩戒。

    显德三年正月中,南唐大将刘彦贞认为盘踞正阳北岸的周军兵力少,不如趁势主动出击,歼灭这支敌军。

    寿州守将刘仁瞻、池州刺史张全约极力劝阻,认为李重进已经率领大军屯驻颍上,随时可以救援李谷所部,此时应该固守,而不是主动出城野战。

    刘彦贞不听,率领所部三万余兵马亮明旗号,出寿州城开赴正阳,准备强渡正阳渡口,攻击北岸周军。

    唐军消息闭塞,他们不知道的是,周军主帅已经换成了李重进。

    李重进抵达后,接过李谷所部万余先锋军,又将浮桥移动到正阳东北,已经于数日之前开始秘密渡河。

    得知刘彦贞率军出城,李重进和王彦超一合计,决定设伏围攻。

    由王彦超亲率小股兵马羊装前往寿州城打探军情,遭遇刘彦贞大军后仓惶西逃。

    刘彦贞不识周军计策,亲自率军追击,引至一处名叫四沟头的河谷地时,李重进率伏兵四起。

    此战周军大获全胜,斩杀唐军万余,一路追击东逃唐军,伏尸三十余里,缴获军械数十万,粮草数万石。

    唐军主将刘彦贞,被李重进斩于马下,部将咸师郎等人被王彦超擒获。

    此一战后,李重进威名响彻江南,淮南诸州军民惊恐,李璟气得在朝堂之上大骂刘彦贞无能误国。

    池州刺史张全约收拢残部,退守寿州,和刘仁瞻一起坚守不出。

    这一战也是周军南征以来获得的最大胜利,柴荣御驾在途中听闻后,龙心大悦,下旨褒奖李重进和王彦超。

    二月底,柴荣御驾赶到正阳,周军全面渡河,兵临寿州城下。

    从开封府和淮北等地征调的民夫也陆续赶到,柴荣一声令下,十几万民夫和数万周军轮番攻打寿州城,昼夜不息。

    李重进大破刘彦贞一战影响深远,使得原本要从除州、濠州一带出兵进攻周军救援寿州的唐军主将皇甫晖、姚凤等将不敢再轻易出兵,只得退守关隘,等到江宁朝廷再派大军支援。

    寿州城展开惨烈的攻防战事时,朱秀也在泗州和韩令坤率领的万余兵马汇合......

    ~~~

    “韩将军,请坐!”

    泗州城临时节帅府里,韩令坤前来拜见,朱秀亲自引他到厅上落座。

    韩令坤半月前率军抵达泗州,他倒是很懂事,没有和镇淮军争抢本就拥挤的城内营房,主动要求到城外五里处一处庄子安营扎寨,双方互为犄角。

    朱秀客气地邀请他一同入城居住,韩令坤自然婉拒,朱秀也就不勉强,派米信和田重进各带五百军士协助他扎营。

    前些日寿州传来李重进大破刘彦贞的消息,朱秀派人广泛宣传,周军欢欣鼓舞,泗州民间却反响平平。

    自五代乱世以来,泗州本就处在南北政权争锋的最前沿,大小战事不休,百姓对于战争早就习以为常。

    】

    城头大旗随时面临变换可能,在泗州百姓看来,这地方归属谁都有可能。

    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