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喜忧参半,南唐反扑

    第二百零五章 喜忧参半,南唐反扑 (第3/3页)

宋齐丘等人也硬着头皮为二将说好话,李璟这才不耐烦地道:“就照孙相公说的办!”

    李璟又咬牙切齿地道:“朱秀小儿,狡诈卑鄙,竟用诡计夺下我除州重镇!

    早知如此,朕当年就不该放他回北朝。”

    群臣默然,低着头不敢吭声。

    众人心里都知道,当年查文徽和太子李弘冀追杀朱秀,背后就有李璟默许。

    所以,根本不存在李璟放朱秀回北朝这一说法。

    李璟越想越气,又怒瞪几眼站在陛阶一侧,低头不说话的李弘冀。

    若非当年他办事不利,让朱秀逃回淮北,如今又怎会让敌人有机会领军南下报仇。

    若是私下里,李璟早就忍不住叱责一声“废物”!

    李弘冀年龄渐长,却不复少年时英武气概。

    身形越发单薄,面色苍白,双目空乏,一副病恹恹的样子。

    这些年他和两个皇叔,李景遂、李景达明争暗斗,搞得李璟也是心烦不已,对他的宠信不在,甚至已有另立储君的念头。

    李弘冀低头垂目不吭声,眼底却划过几分怨毒厉色。

    在他看来,父皇为了平衡东宫和晋王、齐王势力,在两边暧昧不定的态度,才是这些年来东宫不得安宁的根源。

    李璟既想保住东宫,又不希望东宫势大威胁皇权。

    朝廷里才会时不时传出要重立皇太弟的流言蜚语。

    每次有这些闲言碎语,就弄得李弘冀风声鹤唳,长久憋屈在心,让他的神志都有些混乱不清。

    李弘冀痛恨两个远比他受朝臣爱戴的皇叔,更痛恨玩弄帝王权术的李璟。

    李璟阴沉目光扫过群臣,落在众人最后,一个清瘦中年文士身上。

    李璟冷冷道:“徐铉,你和朱秀相识已久,平时又喜好研究北朝军务民政,时常上书称赞北朝军改、施政举措,建议我朝效彷,你来说说,如今淮南局面,我朝该如何应对?”

    众臣纷纷朝后看去,从中让出一条道。

    徐铉抬眼朝前望来,目光平静,微微鞠礼后上前来。

    站在重臣之后的李从嘉朝他投来担忧目光。

    李从嘉已年满十九岁,年初时,李璟做主,让他迎娶宰相、中书侍郎冯延鲁的孙女为妻,又让他遥领镇海节度使,挂吏部侍郎职衔在六部锻炼。

    李从嘉长大成人,身材一如少年时敦实,喜欢诗书乐理更甚于朝政,也让他的气质更加温文儒雅。

    再加上天生重童和骈齿两大异象集于一身,朝臣们对他日渐亲善喜爱,认为他有祖父李昪风范。

    李璟也注意到这些,开始对这个之前不怎么起眼的小六子多了几分重视。

    朱秀出逃之后,徐铉受到牵连,宋齐丘和李弘冀指责他和朱秀交情深厚,对南唐朝廷不忠。

    久而久之,李璟也不再喜欢这个鼎鼎有名的大才子,找了个借口,将徐铉贬为翰林学士,疏远于朝堂中枢。

    徐铉站定,躬身拱手道:“启奏陛下,臣认为,为今之计,当及早与周主议和。”

    李璟恼怒道:“朕之前就派李德明前往寿春面见周主,愿以江南财帛平息干戈,可周主觊觎我淮南土地,不肯罢兵!

    如今周军接连取得大胜,淮南已被周军占去四州,此时议和,周主必定趁机勒索,绝对不可!”

    徐铉叹息一声:“周军兵锋难挡,再打下去,我朝也难以占优,只会白白损兵折将,应当想尽办法及早罢兵言和,争取喘息机会。

    待来日,我军重整旗鼓,挥师北伐,未尝没有重夺淮南的希望!”

    此话一出,满殿哗然,各种议论声不绝。

    有咒骂者,有赞同者,争执不休。

    宋齐丘喝道:“荒谬!此时议和,周主定会狮子大开口,向我朝索要淮南诸州,难不成要割地求和?

    徐铉此话,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老臣建议,倒不如以求和名义拖延周军,暗中调静江节度使林仁肇率军救援寿春,再请太子殿下挂印出征,率军进驻扬州,如此一来,可保东西两线暂时安稳!

    只要寿春不破,周军休想在淮南寸进一步!”

    李璟眼睛一亮,宋齐丘说的法子正合他心意。

    当下,李璟让宋齐丘详细说说计划该如何施行,诸多朝臣也赞同此议。

    徐铉望着这副乱哄哄的场面,心中叹息一声,默默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