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斗彩、五彩、法华彩

    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斗彩、五彩、法华彩 (第3/3页)

种瓷器,也出现在外销瓷的行列。

    当时,素三彩的减少,却也让另外一种瓷器增加,那就是法华彩瓷器。

    当年的御厂还制作过大量的“法花”器,又称“法华”、“珐花”等。

    该类器物同以上素三彩一样,也是先经过高温烧制成素胎,然后填涂孔雀蓝、黄、绿、紫、白等色釉装饰,再低温烧制。

    不论从工艺流程还是原材料来看,它们都应归结为素三彩范畴内。

    只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过于强调其色彩,才称其为“法花”,显得与“素三彩”无直接关系了。

    可惜,这些从沉船中抢到的瓷器,都是明代的,一件清代的也没有。

    这就确定了,这艘沉船,应该是嘉万时期的,绝对不可能是清代的。

    与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厂制作更趋细致、复杂化,出品的瓷器,也更加受人欢迎。

    自然,价格也更高。

    毕竟相比明代,清代的技术也更好。

    比如,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凋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

    这种变化应是御厂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总结改进的结果。

    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种多样。

    当然,清代素三彩和明代素三彩,分辨起来也比较容易。

    清代的素三彩瓷,既有延续明御厂传统、使用凋刻纹做分界线的,也有凋纹刻画与其他色釉图桉互不干涉、相互并存的。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康熙素三彩制品中,白釉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牙黄色调。

    据说是因为烧制不理想,才使白釉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但是,清代之时,却在创新素三彩。

    康熙时期,御厂出现一种使用黑彩勾勒轮廓的新素三彩,极可能是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风格,所得的创新品种。

    清代素三彩的最大变革,莫过于御厂工匠。

    他们在制作传统素三彩时,积极引用新兴的粉彩,研制出素三彩与粉彩的组合器。

    该类器物甚至使用到胭脂红(即荤色),使“素三彩”更加名不符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