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二章 嘱托

    第两百三十二章 嘱托 (第3/3页)

口水看着似笑非笑的大家。

    他连忙跪下来:“臣岂敢……”

    “我之赐,如何不敢?”

    宋用臣无奈,只能拜道:“即使如此,臣亦不敢居功,倘有人问,便以:‘此大内秘藏之古籍上所有’相告……”

    赵煦苦笑了一声,道:“便依昭宣的吧……”

    也确实,宋用臣是不敢做这种事情的。

    此乃取死之道!

    等到宋用臣要拜辞的时候,赵煦就又叫住他。

    命冯景将自己写好的治河注意事项,交给了宋用臣,嘱托道:“到了河北,再打开……”

    “然后交给章惇、韩维、苗授等人……”

    “臣遵旨!”

    ……

    第二天,乙巳日(初八)。

    章惇、苗授、宋用臣在垂拱殿陛辞——前两日,垂拱殿正式启用,恢复了听政功能。

    两宫自然是交代了不少事情。

    韩绛、吕公著更是千叮咛万嘱咐,希望章惇等人不负使命。

    河北、河东可是大宋经济的命脉之一。

    若是决堤,光是赈灾,就得花掉几百万贯。

    更麻烦的是——熙宁十年黄河决于曹村埽堤,一度夺淮入海,黄河的泥沙,将淮河流域的水道堵塞了好几条。

    那可是花了无数财帛,才好不容易消弭下来的大灾!

    再来一次夺淮入海,汴京每年八百万石的漕粮恐怕就要难以维系了。

    没了漕粮,汴京百万之众,就得饿肚子。

    搞不好,还得学大唐,天子带着群臣跑路洛阳就食……

    那就太丢人了!

    章惇等人,当然也知道事情重大。

    大名府和河北那边,连降暴雨,水位正在迅速暴涨中。

    堤岸随时可能出问题。

    他们每一个人肩膀上,现在都肩负着数十万人的身家性命。

    没有人敢懈怠,陛辞后不做修整,直接在苗授率领的上四军护卫下,前往河北。

    两宫带着赵煦,亲自将他们送出宣德门。

    回到大内,两宫看着宫外阴沉的天气,也都叹了口气,然后就各自回去,到了寝殿的佛龛前念经祈福去了。

    这也是她们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人事已经尽力,剩下的就只能听天由命!

    注:埽堤,一种用树枝、石头、沙土捆绑在一起的用于堵塞决口的工具。

    北宋沿着黄河滑州、檀州以及大名府河段,设立了数十个埽堤,来应对最危险的情况。

    但然并卵……

    沙包这种近现代的东西,肯定比原始的树木捆着石头好用。至少关键时刻应该能发挥作用。

    注2:熙宁四年、熙宁十年,黄河两次决堤,特别是熙宁十年内黄口决堤,让一部分黄河水冲入淮河,泥沙堰塞了好多淮河水道。

    苏州都受到了影响!

    苏轼破口大骂:汝以有限之才,兴必不可成之事,驱无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

    当时王安石已经罢相一年,说的是谁,不言而喻。

    注3:北宋治理黄河,唯一还能用的办法,就是稳住东流道,北流道随便他摆动。

    只要东流道没有断绝,北流的水量和泥沙都会分流。

    这也是主角要花那么多钱的原因。

    注4:汴京城粮食无法自给,只能依靠漕粮。

    每年八百万石的漕运额度,大半都是粮食。

    这是汴京城的生命线!

    注5:此时三易回河,只进行两次,最后一次是北宋灭亡,掘开滑州大堤,整个淮河打出GG。

    PS:北宋在黄河改道后,就一直有很多人想让黄河回到故道,因为他们觉得故道最好,最安全。

    两议回河,都有着这方面的考虑。

    但那是不可能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