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五章 新役法(2)

    第两百四十五章 新役法(2) (第3/3页)

秘密。

    毕竟,那个《汴京新报》用的是沈括的活字印刷,使得是大内制造的油墨。

    就连平素发行,都是在新城的染院——而染院旁就是专一制造军器局。

    只是……

    天子为何会支持提高宽剩钱在地方的比例?

    他就算是天授其才,也应不会知晓地方上的事情吧?

    难道说……

    先帝?

    不可能!

    韩绛立刻摇头,先帝不可能教天子这些事情。

    韩绛正想着,令厅外就传来了欢呼声。

    “两宫慈圣旨意……”

    “已允了役法条例在开封府试行!”

    韩绛猛然抬头,一脸错愕的看向章惇:“子厚,是怎么知道的?”

    章惇笑起来:“猜的!”

    他笑的无比灿烂!

    因为他已经靠近了真相。

    ……

    赵煦回到福宁殿中,他坐到了那张为了他而特制的书案前。

    看着书案上摆着的那些东西。

    他的父皇对地方宽剩钱的诸多批示。

    赵煦凝视着这些奏疏上的文字,也回忆着上上辈子他亲政后的事情,更想着在现代留学时的所知所闻。

    宽剩钱是什么?

    就是地方军州,在免役钱/免行钱外,允许增收的额度。

    这部分钱,是作为地方军州经费使用的。

    王安石变法,最初定下的宽剩钱标准是两成。

    也就是在免役钱/免行钱外,额外增收两成,作为地方军州的机动经费。

    自然这是一个给大宋财税体制打的补丁。

    在一切财税皆归中枢,一切支出皆由中枢决定的大宋,地方的财权小的可怜,因为大部分收入,都需要上缴中央。

    英文烈武圣孝皇帝三十二个封桩库的钱,大部分都是地方转运而来。

    同时在地方上,那一个个常平仓里的钱粮,在法理上也是属于中枢。

    地方官只有保管权,而没有使用权。

    这是大宋体制的痼疾。

    也是一个困扰了百年的难题。

    便是在现代,这个问题似乎也没有解法。

    地方钱太多,独立性就会增加。

    地方钱太少,则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所以,王安石变法在免役法和免行法上,才配套了宽剩钱制度。

    一方面是争取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刺激地方活力,让地方可以做更多事情,而不是人浮于事。

    如今,韩绛请求,从原本应该上缴中枢的免役钱/免行钱的结余中,额外划出两成到五成给地方军州作为经费。

    赵煦自然是支持的。

    原因很简单——赵煦清楚,现在的情况是地方钱太少,做不了太多事情。

    所以,他支持增加地方经费。

    但,等到了将来,地方钱多了,他同样会让人将这些多的钱想办法收归中枢。

    这是他在现代留学的时候学到的。

    央地实力,应该维持平衡,地方太弱不行,地方太强同样不行。

    同时,这也是赵煦上上辈子的教训。

    绍圣绍述的时候,他太年轻,也太喜欢钱。

    所以,虽然将旧党的政策几乎全部废除,却忘记了废除一个最大的弊政——宽剩钱收归中枢!

    是的,在元祐时代,为了尽废新法,司马光等人将本属于地方机动经费的宽剩钱,全部收归中枢封桩库。

    直接导致地方停摆——好多事情,一下子没了钱去做,地方官们就只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然后……

    几乎所有人做出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再苦一苦百姓!

    而这个弊政,到绍圣时代,还是没有改过来。

    如今,赵煦终于有机会,将其改正了——就算割韭菜,也不能把根刨了啊!

    今天查资料,查了大半天~~~~但依然被绕晕了,所以本章对宽剩钱的说法只能说大体正确,细节上肯定有错漏,请多多包涵。

    PS:感谢:电饭煲菜谱的萌主,俺七号以后一起加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