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新的问题

    第四百五十二章 新的问题 (第3/3页)

  韩绛持芴而拜:“此乃臣之罪也。”

    “役法自检讨以来,奉旨以三等户以下,减免所纳免役/免行钱,三等户减半,一等、二等如常。”

    “诸般条令,自在开封府各县、镇实施以来,三等户以下,皆曰:慈圣恩德,天子圣明……”

    “便是三等户,也都受优遇,常有感恩之心。”

    “然而,情弊却也在不断出现。”

    说着,韩绛就向赵煦还有两宫,介绍起新的役法条例在实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雇人服役上,汴京物价高,人工也高。

    好多衙前转运的工作,都得花大价钱雇人。

    过去,因为有保甲法,所以地方官可以靠着白嫖保甲户的劳动力来节约支出。

    像是修缮水利啊、修路啊等等。

    过去就都是地方征发保甲户,打着训练、校阅的旗号,让保甲户们自带干粮的帮着干活。

    譬如先帝修汴京城,就有着大量保甲户参与其中。

    而现在,保甲法罢废,地方官一下子也没有了免费的白嫖劳动力,只能自己拿免役钱来雇人。

    可汴京城的工价过高——在汴京城,一个青壮一天工钱至少一百钱。

    开封府内,工钱起码也要七八十钱一天。

    这就让官府能雇的人开始减少,很多事情都开始缺钱去做。

    若只是如此,那也罢了。

    关键还在担保方面。

    官府雇人做事,都是要有人担保的。

    谁呢?

    形势户!

    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提供足够的抵押物和担保。

    这就使得,在很多地方,地方势力开始膨胀。

    因为他们通过提供抵押、担保,将那些给官府服役的人,纳入了他们自己的手下。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长此以往,这些形势户未尝不会向着魏晋南北朝的门阀世家演变。

    总之,麻烦多多。

    青苗法那边,情况也差不多。

    像是新的便民低息贷款,在废黜了过去青苗法的考核业绩需求后。

    常平官们都已经躺平了。

    百姓借贷,爱借不借,反正又不干考绩。

    过去的常平仓法是怎么败坏的,现在的便民低息贷款,也在向着常平仓法的方向狂奔。

    更要命的是,因为免役法的新条例,给了地方形势户们很大的机会。

    这些家伙,趁机利用自己掌握和构建的网络,开始当起了耗子。

    常平仓里的便民低息贷款本金,被这些人借走。

    他们回头,就把这些钱,放给外面的百姓。

    利息三成、四成,九出十三归。

    就这,还是在开封府!

    有无数眼睛盯着的地方,若到了地方上,根本无法想象,便民低息贷款会被官僚们玩成什么样?

    当然了,这些新条例,也不全是问题。

    至少,新的役法,降低了三等户和三等户以下的百姓负担。

    仅仅是在开封府,就惠及了百万以上的人口。

    而便民低息贷款,在汴京城里,更是所向睥睨。

    如今已经超越了各大质库,成为了有口皆碑,童叟无欺的一桩买卖!

    是的!

    这确实是一桩买卖!

    年息两分的商业经营贷款,哪怕放在现代,都有无数人打破头想要。

    何况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呢?

    要不是赵煦插手过一番,规定了新的便民低息贷款,最高每户只能贷一百贯,且还需要抵押物。

    恐怕,现在的开封府的常平仓里的羊毛都要被人薅光了。

    靠着这个便民低息贷款,汴京城内的小手工业、小作坊以及小商贾群体,蓬勃发展。

    但,只要出了汴京城。

    就是另外一个景象。

    便民低息贷款,要嘛趴在府库里等着腐烂,要么流入了地方形势户手里。

    这些中间商拿着两分年息的官府贷款,转手放给农民,赚取超过一倍以上的利润。

    没办法!

    这就是现在的大宋现状。

    出了汴京城,哪怕是开封府境内的广大农村,也是人均胎教肄业。

    百姓被困在土地上,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连汴京城都没有来过。

    感冒还没有好利索,头晕乎乎的,喉咙也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