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端午众生(二合一)

    第四百八十九章 端午众生(二合一) (第3/3页)

    帷幕内的两宫和赵煦,看到这一幕都笑了起来。

    “看来,太学儒学教化熏陶果然有效!”太皇太后打趣道:“老身看到公主和驸马都尉和和乐乐,就很开心,来日再见周太妃时,也终于能有交代了。”

    “这都是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圣关爱,官家关怀之故。”魏国大长公主小心翼翼的摸着自己的肚子。

    她已经怀孕了,脸上的母性光辉流露而出,要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赵煦听着,也笑了起来,对郭献卿道:“驸马在太学,学习刻苦,于圣人经义多有认知,朕很欣慰,望驸马戒骄戒躁,潜心刻苦,用心于圣人之学,若如此,朕必不吝赏赐!”

    所有人顿时都笑起来。

    特别是那几位公主、郡主,都笑的很开心。

    对赵煦,她们是最满意的。

    因为,赵煦是真的肯给她们做主,也真的愿给她们撑腰的。

    王诜的下场,震慑着其他人,极大的提高了这些公主、郡主在家里的地位。

    而赵煦对王守约这个模范驸马都尉的亲近、提拔和重用,则激励着她们的丈夫,进一步提高了她们在家里的地位和话语权。

    对郭献卿的处置办法,则告诉着所有人——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宫里面还是愿意对亲戚们,抬一手的。

    而这些公主、郡主,则反过来,也利用着她们在两宫面前的影响力,给赵煦说着好话。

    可谓是互取所需,各得其需。

    郭献卿在太学这几个月,在棍棒教育下,已经服服帖帖了。

    他当即乖巧的拜道:“陛下厚爱,臣当百死报之!’

    他是聪明人。

    自然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选择?

    进,就是浪子回头,又一个周处。

    有机会上国史,青史留名,成为佳话。

    他要是不听话。

    呵呵!

    那就是冥顽不灵,无可救药。

    连君父的爱和圣人的经义都救不了的人,只会被千夫所指,整个家族都会被他连累。

    大概率最终只能和王诜一样,落得一个惨死异乡,连祖坟都不敢葬的下场。

    孰轻孰重,郭献卿自然分得清楚。

    所以,他的乖巧,其实泰半是装的。

    但他自己明白,他必须装下去,装一辈子。

    这叫‘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乃是诗经所说,也是中庸的名言。

    看着魏国大长公主和郭献卿再拜而退,赵煦就看向两宫,说道:“太母、母后,今日是端午节庆,朕见到诸位宗室亲长,都和和乐乐,心里面也很开心。”

    “所以,想和太母、母后,讨个吉利,给诸位宗亲都推恩一等。”

    两宫自然不会拂赵煦的这个美意——本来,宗室遇节庆推恩升官,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区别只在于,关系近一年一迁,甚至一年多迁,关系远的则只能靠着新君登位、立后、立储这样的大典礼才能混上一次推恩。

    于是,两宫欣然应允,下诏推恩在场宗室、驸马,皆迁一级或减磨勘三年。

    赵煦趁机又说道:“两位皇叔,是朕的亲叔叔,也是皇考的胞弟,还是太母的亲子,朕今日见了荆王长子庆州刺史孝奕,也听说徐王长子,如今只是永州刺史……”

    “朕想着,两位皇叔,都是朕的亲叔叔,两位王子更是朕至亲的手足骨肉,理当推恩。”

    “所以就许诺了,两位王子,皆为正任的承诺,还请太母、母后成全。”

    两宫一听,都笑起来。

    太皇太后更是笑的合不拢嘴。

    只觉得赵煦这个孙子,果然是孝顺友爱亲近宗室的好孙子,连徐王、荆王的子代也考虑到了,还承诺给他们正任官。

    于是,太皇太后笑着道:“官家金口玉言,自当如此。”

    “只是,朝廷名爵不可滥觞。”

    “这样吧……”

    “且让两位王子,依制磨勘,却可逐年推恩,越次拔擢,直至正任,无须再以特旨转官。”

    这就是要直接打开两位王子磨勘的天花板了——在大宋,一切升迁任免,都有天花板在。

    比如说武臣升到大使臣的顶端东头供奉官,文官做到选人第七阶,都会遇到碍止法。

    碍止法下,有着规定,需要满足特定条件,才可以转官。

    然后,武臣诸司正副使,文臣京朝官,也都有天花板在,也同样需要走一遍流程,满足条件才可以继续转官,升任横行遥郡或者待制。

    宗室也是一样的。

    现在,太皇太后亲口下旨,撤除两位王子的天花板限制,这就意味着在正任之前,两位王子无须满足其他条件,可以直接转迁。

    而按照一般的规律,每年圣节、元旦或者国家大典,他们都可以升一级。

    升到正任,五六年左右就差不多够了。

    徐王赵颢、荆王赵覠自是立刻出来谢恩。

    不过,赵颢是满脸苦瓜,只能强颜欢笑。

    赵覠则是欢天喜地,无比雀跃。

    这就让帷幕里的两宫见了,心中难免有些想法。

    特别是向太后,看着赵颢那一脸不情愿的神色,这让向太后以为,赵颢是不服气,心里面还有非分之想!

    于是,她立刻想起了六哥立储前,这个二大王在宫里宫外搞出来的那些事情。

    向太后难免握紧了拳头,指甲掐在了肉里。

    她可不会忘记,当初荆王赵覠、安仁保佑夫人还有蔡确的生母明氏等在她面前说过的话,报告过的事情。

    ……

    庆寿宫的宴席,持续到了宫门落锁之前。

    宗亲公主郡主们,才拜辞而去。

    赵煦则留在庆寿宫,陪着两宫说话,顺便,也和陆陆续续来庆寿宫里谢恩的仁庙太妃、先帝妃嫔、皇子、公主们聊了聊天。

    等到了戌时三刻(大约晚上八点半),赵煦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便和太皇太后、向太后拜辞。

    然后就在燕援的护卫下,回到福宁殿。

    冯景自是早已经在福宁殿里准备好了洗脚水。

    赵煦的作息,是非常非常规律的。

    无论怎样,晚上亥时(九点)之前,一定会上床睡觉。

    趁着赵煦在泡脚的空隙,冯景悄悄的低声报告:“大家,中司在今日傍晚带人,进了大理寺官署,将大理寺的架构文牍,全部封存,还有多位御史带人,传唤了大量大理寺和开封府的官吏……”

    赵煦听着,睁开眼睛。

    傅尧俞今天就动手了吗?

    还是趁着傍晚时分?

    看来,傅尧俞是查到了些什么了!

    不然,他不可能冒这个风险的。

    于是,赵煦问道:“中司将人都带去了御史台?”

    “嗯!”冯景点头:“听说,侍御史安惇,今夜亲自坐镇在御史台,要连夜突审。”

    赵煦听着,就笑了起来。

    安惇这个人,聪明的很呢!

    只是……

    这事情不是旧党搞出来的吗?

    这审讯,怎落到了新党的安惇手里?

    赵煦摩挲了一下双手,舔了舔自己的嘴唇,低声道:“看来傅尧俞也察觉到了不对啊!”

    若非如此,傅尧俞怎会让安惇来负责审讯?

    “还是,御史中丞是傅尧俞……”赵煦呢喃着。

    要是换一个人,搞不好这案子还真的难办了。

    但傅尧俞的话。

    这个公认包拯第二,铁面无私的大臣,在意识形态上虽然是旧党,但他不会徇私,是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啊,很快就有好戏看喽!

    赵煦抬起头,看着顶梁。

    他感觉,这个端午节,真的很有意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