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难道他是天生的帝王?

    第五百二十六章 难道他是天生的帝王? (第3/3页)

百余云云。

    然后就是这些船的尺寸、大小和价钱。

    以及蔡确对这些船只的处置办法——奉旨意,假与愿贷之民,一年免息,二年利息减半。

    于是泉州百姓三呼万岁,皆以为‘圣天子功德无量’云云。

    然后就是陈睦的报告。

    陈睦也言,奉旨意,蒙德音,得赐大奥图纸,于是遵旨意于明州选精于船舶之船坊主,各赐大奥之术,假贷官钱XX贯与之,又奉诏赐给明州官船营造诸司历年所存技术、图纸。

    于是明州船厂大兴,明州船舶日盛云云。

    而在登州的苏轼则报告说——自奉德音,以大奥为船,登州船舶日多,出海者日众,今已有渔船三千,雇工数万,日夜为鱼干云云,只是有些鱼干不太好卖,恐渔民亏本云云。

    三位大臣,报告了一个所谓‘大奥’在三个地方的使用经验,以及三地不同的政策。

    在泉州,蔡确主持了大奥在官造船舶作坊的应用。

    并普及了从广州、明州等地造船业的很多技术。

    什么水密舱,什么龙骨铺设,船帆等等,不一而足。

    然后,蔡确主持了,将建造的船舶,以秦汉官府假牛的方式的,租给愿意出海的商贾、百姓的程序。

    还给了优惠政策。

    第一年免息,第二年利息减半,到第三年才收取全额利息。

    明州那边,陈睦主持下,则开始扶持民营、私营造船厂。

    并将大量官府技术,传授给这些造船厂的场主。

    同时,在陈睦的主持下明州官府好像还挑选了几家在地方上造船有名的场主,由官府提供优质廉价低息贷款,让他们去扩大经营,扩大造船规模。

    甚至官家还给过旨意,允许陈睦所选的船厂,享受免税的待遇,以让这些人扩大经营,提高造船厂的产量。

    而在登州,则是另外一个画风。

    登州的大奥,似乎主要是以中小型的渔船为主。

    生产出来的船舶,也基本都是假贷给那些无地的百姓,让他们出海打鱼来还债。

    同时苏轼似乎在当地,扶持了几个士绅家族,建立了大型鱼干晾晒地,雇佣大量的无地青壮,晾晒鱼干。

    于是登州百姓纷纷出海捕鱼。

    两位宰相看完,都皱起眉头来。

    他们不太知道,这和蚕盐有什么关系?

    于是,韩绛放下手里的实封状,抬头看向那殿上已经重新坐在坐褥上的小官家。

    “陛下……”

    “老臣愚钝,不知陛下之意……望乞陛下明言!”

    吕公著也道:“臣附议,望乞陛下明言。”

    这位小官家,自即位以来,似乎就一直以思路清奇,想法跳脱而闻名。

    两位宰相感觉,自己是真的跟不上,这位陛下!

    “两位相公……可还记得,朕之前说过,朕调阅过了历代蚕盐议论的劄子、文牍?”

    两位宰相点点头。

    “朕自然也就知道,这蚕盐积弊,关乎着什么?”

    央地矛盾、税收博弈嘛。

    历朝历代的兴衰,都是围绕着这两个主旋律进行的。

    哪怕是在现代。

    这样的事情,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广泛存在。

    尤其是丑国那边,联邦和州之间,没少为了税款分配打架。

    而大宋自立国之初,税收就有些矫枉过正。

    给地方留的太少,中央要的又太多。

    偏生,哪怕赵煦想要调整,一时半会也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和机会。

    因为影响太大了。

    涉及的利益方,数之不尽,这里面埋着的雷更是不知道多少。

    可能随便碰一下,就会引发大问题。

    赵煦也没有办法!

    只能索性干脆不管,等着将来,财税结构发生了变化后,再慢慢来处理。

    韩绛和吕公著,却是在听完赵煦的话,都是老脸一红。

    “原来官家早就知道,蚕盐钱对地方官府的重要性……”

    这就实在是不可思议了。

    要知道,便是先帝,在即位之初,也未必知道地方官府的财政构成和艰难。

    而这位少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却能通过阅读历代奏议和查阅崇文馆的文牍,自己推导出藏在那些奏议文字背后的地方财政收入拮据而导致蚕盐钱无法废除的真相!

    这也太夸张了!

    难不成,他真的是天生的帝王?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