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逆练神功

    第五百四十六章 逆练神功 (第1/3页)

    文彦博被文贻庆搀扶着,到了福宁殿的时候。

    他的眉头就皱起来。

    因为迎面而来的人,是他现在最讨厌的人。

    太子少保、彰德军节度使张方平!

    不过,很快文彦博就笑了起来。

    因为,文彦博知道,冯京马上就会奉诏回朝了。

    圣旨已经下了。

    保宁军节度使、中太一宫使、判河南府冯京回朝述职。

    这是多方力量角力促成的。

    这其中,出力最多的当然是文彦博这个太师了。

    “太师!”张方平也看到了文彦博,立刻避到一旁,微微欠身行礼,但姿态却是敷衍的很,只是拱了拱手。

    “张节度今日入宫是?”文彦博眯着眼睛问道。

    “不瞒太师,吾奉旨来献《元祐字典》的第三卷……”张方平不软不硬的回了一句。

    他现在很生气!

    因为冯京那头锦毛鼠马上就要回朝了。

    时间就在太皇太后圣节之前。

    一旦冯京回朝,那么,那头锦毛鼠一定会试图和他争夺《元祐字典》的编纂权。

    只是想想,张方平都感觉很恶心。

    “这么快就编纂到第三卷了?”文彦博微笑着:“节度当仔细些,好些把关。”

    “这是官家为两宫慈圣献礼的大典!也是国朝文教盛事!”

    “太师提点,老夫铭记在心!”张方平几乎是咬着牙齿说着。

    “这就好!”文彦博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颔首,用着上司指点下属的语气说道:“老夫过些时日,再到《元祐字典》书局之中,拜谒节度……”

    “不敢!”张方平低下头去,一双老眼好似要吃人。

    “老夫在书局之中,敬候太师大驾光临!”

    文彦博微笑着拱手道别。

    张方平假笑着拱手送别。

    他一直站在原地,看着文彦博的背影,消失在宫阙。

    他才恶狠狠的啐了一口:“老匹夫!”

    “若韩魏公、富郑公在,哪轮得到这老匹夫这里耀武扬威、倚老卖老?”

    可惜,现实却是韩魏公早已驾鹤,富郑公也已仙逝。

    竟让那老匹夫,窃取了本该属于韩、富二公的地位。

    ……

    文彦博在进入福宁殿的閤门后,就已经完全将张方平抛在脑后了。

    当年,在朝中的时候,张方平便不是他的对手。

    何况如今?

    败军之将,不足挂齿!

    在文贻庆的搀扶下,文彦博缓步走入福宁殿的帷幕。

    远远的,他就看到了,那帷幕尽头的珠帘内,坐着的小官家的身影。

    小官家身边,还有一个他很熟悉的娇柔身影。

    文彦博心中笑了一声。

    当今这位小官家啊!

    还真是拿捏住了他的软肋呢!

    ……

    “事情便是这样的……”

    “太师以为呢?”

    赵煦端坐在坐褥上,将前两天和曹佾的话,对着文彦博说了一遍。

    文彦博自是非常配合:“陛下笃圣人教诲,推恩天下,恩泽万民,老臣为天下贺之。”

    “那东南西北四抵当所,太师比较喜欢哪一个?”赵煦微笑着问道,然后就端起文熏娘煮好的紫苏饮,慢慢喝起来。

    紫苏的香味,充盈在口腔,蜂蜜的甜味不腻不重刚刚好,清凉的冰沙,则冲淡了这个夏天的闷热。

    文彦博却是明显楞了一下。

    虽然说,这大宋士大夫们并不羞于谈利。

    但皇帝赤裸裸的直接和一個元老这样暗示,多少还是有些夸张了!

    错非,这位小官家早已经证明了他说话做事,都不是任性而为,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同时,他也能对他说的话、做的决定负责。

    文彦博恐怕会以为是在和他开玩笑,甚至是在耍他。

    但,文彦博的神色还是严肃起来。

    只见着文彦博起身后,微微弯腰,然后中气十足的问道:“老臣愚钝,不知陛下所谓何事?”

    “还望陛下明言之!”

    赵煦看着文彦博严肃的神色,不慌不忙的放下了手里的紫苏饮。

    在这一刻他甚至有些想笑。

    因为文彦博的话,翻译一下就是:“你不妨把话讲的明白些!”

    这就让赵煦瞬间联想起了一位在现代电视上见过的微操大师了。

    所以,他也不生气。甚至轻笑起来,他知道的,大宋的这些文臣啊。

    一个个都是既想做婊子,还想立牌坊的。

    包括章惇也是如此!

    章惇在绍圣时代,隔三差五,就要找个借口,唆使别人上书弹劾他自己一次。

    每次都要赵煦去挽留、安慰。

    有一次,赵煦故意和章惇开了个玩笑,将某人的弹劾奏疏留中。

    第二天,老章就急匆匆的递了帖子乞见,到了御前的神态,更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当时赵煦笑的前仆后仰。

    所以,赵煦也不逗文彦博了,免得老登被气到。

    他对身旁的文熏娘道:“甘泉县君,且去替朕将朕放在内寝案头上的那几卷文稿取来。”

    文熏娘明显楞了一下。

    显然,她还没有习惯‘工作中要称职务’的社交方式。

    过了一会,她才反应过来,盈盈一礼:“诺!”

    文彦博看着文熏娘,可以自由出入赵煦内寝,甚至不需要赵煦明确说去那里取文稿。

    心中顿时一凛,连忙低下头去。

    士大夫和外戚,在御前可是两种生物。

    士大夫可以和皇帝硬来。

    这是职责需要,也是仁庙以来形成的‘祖宗之法’。

    但外戚……无论什么时候,都得认清楚自己的地位。

    别说是硬顶天子了。

    便是说话都小心选择措辞,不然一顶‘恃宠而骄’的帽子就要扣上来了。

    再不小心,就会被贴上‘跋扈’的标签,然后就等着朝野围攻吧。

    想当年,温成张皇后那么得宠。

    但其父兄在御前,却依旧谨慎小心的像个家仆。

    如今,文家既然想要转型成为外戚。

    自不能再抱着士大夫的臭脾气不放了。

    没过多久,文熏娘就捧着几沓文书,到了赵煦面前,呈递了上去。

    赵煦接过这些文书,随手拿起一份,然后递给文彦博:“太师请看……”

    “这是朕今日读诸位先生们给朕修订的《三朝宝训》时,从《重牧宰》、《体大臣》等宝训、圣言之中抄录下来的文字……”

    “祖宗以圣继圣,圣德相传,时用光大!朕小子也,不敢有一日相忘,乃日夜勤读,不敢松懈。”

    文彦博连忙起身拜服:“陛下仁孝,老臣为天下贺。”

    然后才接过来文熏娘送来的那一沓元书纸。

    纸上一字一句,端端正正,确实是当今官家的御笔真迹。

    再看内容,也都是仁庙、英庙、先帝对大臣们表示爱护、重用、信任以及宽宥的事迹。

    但,每一个事情所用的文字都很少。

    短则二三十字,长则百十字。

    只是简单的记录着某年某月,某位先帝与某位大臣之间的对话。

    只是,文彦博看着看着,眯起了眼睛。

    因为这些文字、故事,分开看的话,可能没什么。

    只是些教导天子,应该重用大臣,应该用道德,来选拔官员,用仁厚来对待大臣,尊重宰执,优遇士大夫等等。

    可这些事情连起来,味道就不对了。

    就听着端坐在御座上的小官家道:“三朝宝训,乃是两位宰相及诸位先生们,夜以继日,不辞辛苦,摘取祖宗圣训、言行,以教朕听政、问政、理政之学也。”

    “左相康国公,在进宝训于朕时,曾与朕言:人主之所当学者,观古圣人之所用心,论历代帝王所以兴亡治乱之迹,求立政立事之要,讲爱民利物之术,自然日就月新,德及天下!”

    “朕于是笃而学之,以求日就月新!”

    文彦博听着,一楞一楞的,条件反射般的道:“陛下圣明!”

    赵煦看着,嘴角微微翘起来。

    和孔孟的经义一样,死掉的先帝,同样不可能再从棺材起来,解释自己当年的言行了。

    而大宋士大夫们,连孔孟两位圣人,都可以直接沟通,然后宣布自己已经知道了圣人的‘真意’,参悟了当年‘圣人们’的用心。

    自然不可能放过‘先帝们’。

    所以,这所谓的《三朝宝训》,其实就是一部士大夫们出于他们自己利益需求而人为编纂、摘写的所谓‘祖宗圣训、宝训’。

    其真实性,不是没有。

    但大体类似现代的《读者》、《知音》。

    上面摘录的、截取的事迹、对话,都是被美化过、粉饰过的,甚至有些事情,到底有没有发生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