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大和尚的钱,三七分账

    第五百七十八章 大和尚的钱,三七分账 (第2/3页)

情弊不同于京东,然而赈灾、善后,总是相通的。」

    「譬如灾后灾民流离失所,无所衣着,祖宗以来,便皆招刺青壮。」

    「又如百姓无食,开常平仓以活……」

    等他说完,冯京就发现,殿上的宰执看他的眼神,有些奇怪。

    我说错了什么?

    冯京很快就知道了答案。

    「招刺青壮就不必了。」帘中的小官家在沉吟片刻后,忽然说道:「早在四月初,朕命宋用臣南下,以蔡卞为都大江淮六路发运副使时,就已下圣旨,命户部与封桩库,各拨一百万贯为本,命蔡卞、宋用臣,招淮南灾民青壮,以为治河、修渠之工,并以汴京工价支给其工钱,一半给钱,一半支米。」

    这正是淮南路,虽然大旱,但是,民间却保持了稳定的缘故。

    大量青壮,都被招入了修河、治渠的工地上。

    不止如此,宋用臣还组织他们,修了道路、桥梁、驿站,修葺了淮南各地的官衙、仓库。

    甚至在当地,就地取材,制造了大量的独轮车这样的人力运输工具。

    青壮有了工作,能拿到工钱和救命的粮食。

    就不会闹事!

    冯京听着,大惊不已。

    因为在过去,虽然大宋朝廷在征发青壮的时候,也都给钱。

    但,各个地方给的工钱是不同的。

    像是汴京,招募一个青壮去修河,一天工钱就是两百起步,正常的话重体力劳动,非得两百三十钱以上,才能招募到人。

    但在河南府,一个青壮

    的工钱就断崖式下跌到一百钱一天。

    在永兴军那边,七八十钱就可以雇佣一个青壮了。

    冯京记得,当年他在永兴军的时候,为了雇佣青壮去沿边修城寨。

    曾开出了每日支给一百文的重赏,但应者寥寥,最后只能加米每天两升,才勉强雇到了人。

    但这些都是太平时节的正常工价。

    像淮南路这样遭了灾的地方,工价定会断崖式下跌。

    甚至,官府只要给顿吃的,就有的是人愿意干活!

    你不干,有的是人愿意干!

    然而,这位官家,却拨出两百万贯,还肯用汴京工价给淮南灾民结算工钱?

    虽然一半折米,但这也是破天荒的事情了。

    什么时候,大宋朝廷这么大方了?

    但他哪里知道赵煦虽然开出了高价。

    然而,工人们在工地上消费同样高啊。

    特别是那些当地的奢遮人家家里的公子哥,在勾栏、赌场里,常常一掷千金。

    又因为大旱,淮南本地的地方保护主义被削弱。

    于是,鱼干与海盐,顺势涌入。

    正好,工人们手里头有钱,这使得他们可以消费得起鱼干、海盐。

    于是,一个大市场就这样形成了。

    同时,那两百万贯的拨款,则顺着这条生态链,最终流向了京东和两浙路,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渔业与造船业。

    有市场,有需求,官方还在大开绿灯,甚至鼓励大家伙撸起袖子加油干,京东路和两浙路的造船与渔业生态,通过这场大旱,飞速发展。

    那两百万贯,撬动的民间财富和资本,少说在千万贯!

    又因为民间多了两百万贯的铜钱的润滑,所以商品经济,却奇迹的没有受到影响。

    一些地方的手工业,甚至出现了逆势增长。

    当然了,农业生产,还是不可避免的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数十万顷土地受灾其中一半以上歉收、绝收。

    这直接带来连锁反应。

    当地的中小地主,被这一波直接干废。

    祖辈几代人的积累,一朝清空,甚至直接跌入了破产的困境中。

    冯京哪里知道这些邸报上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但,他还是迅速反应了过来,连忙拜道:「老臣朽钝,乞陛下治罪。」

    青壮有工钱,还能拿到米。

    招刺和开常平仓的事情,就不需要提了。

    因为,朝廷已经通过招募他们做工,完成了安抚、赈济。

    一般来说,做到这个地步,官府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责任了。

    这可是天灾!

    死个几千上万的老弱妇孺很正常,地方经济凋敝几年也很正常。

    所以,小官家还想做什么?

    难不成……他还想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

    这……可能吗?

    便只听帘中的小官家说道:「冯公何罪之有?」

    「正好,朕经此一事,欲集天下救灾、备灾、善后诸事,备为一书,刊印天下,以为天下大臣必读之书,更欲在京中,于太学之中,别立一课,专授太学生备灾、救灾、善后措施。」

    「公乃元老,三朝重臣,不知可愿主持编修此书?并在之后,主持太学此课?」

    冯京听着,心中火热无比,当即就拜道:「老臣万死不辞!」

    这可是好差事!

    不仅仅可以借此留在京中,以元老的身份辅政。

    同时,这主持修一部集天下备灾、救灾、善后

    条例的书册,作为天下官员必读之书。

    日后,还要在太学之中,别开一门,让他来主持这一门新的太学科目的建设。

    这是在送他冯当世留名青史,赢得不朽啊!

    冯京心中顿时美滋滋的。

    只觉当朝官家,真乃圣主明君,确是知人善用。

    同时,在心中更加后悔去年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