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 西北狼烟(4)

    第五百九十五章 西北狼烟(4) (第2/3页)

领命。

    看着冯景远去的背影,赵煦摩挲了一下双手。

    “自由市场,自由竞争,才是最适合大宋的道路。”他轻声呢喃着。

    现阶段,在这个以手工业为主的封建社会里。

    那些州郡上的坊场,虽然能赚钱,但他们赚的都是垄断的钱。

    而且,这些机构里面,蠹虫无数,硕鼠无算。

    等于说,是赵官家在养着他们。

    偏他们还不思进取,反而打着赵官家的旗号,在外面欺男霸女,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就拿那个甘承立来说吧——其在两湖,搞到天怒人怨!

    他手上沾着的人命案件,光是核实的就有几十条!

    那些无法核实的,数都数不清楚!

    偏生,因为他做的那些事情,都是打着赵煦的父皇旗号做的。

    而且,他也确实将大批珍贵木材,运到汴京,成为了新都堂和新太学的原料。

    所以,最后甘承立甚至没有处死。

    只是编管居住而已!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作为孝子,赵煦绝不能让他父皇的名声受损。

    于是,就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现在嘛……

    风头已经过了,可以秋后算账了。

    正好,借其头颅一用!

    顺便,借此甩卖掉那些,马上就要被淘汰的旧产能。

    是的!

    随着技术进步,赵煦很清楚,那些百年来,在各地州郡建立的场坊,尤其是手工业为主的场坊,必然被淘汰。

    趁着它们还值钱,甩卖出去,让人接盘。

    同时还能刷一波好名声,双赢!不,应该是三赢——赵煦赢三次!

    不过这个事情得慢慢来,不能打草惊蛇,同时,还得做足了姿态才行。

    加上,向太后的生辰,很快就要到了,得让她好好过个舒坦的生日。

    所以,再怎么着,也要到九月中旬以后,赵煦才会动手。

    ……

    赵煦在汴京城中,处心积虑于历代官家留给他的那些旧产能该如何变现的时候。

    数千里外的熙州城已经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兵营。

    数万大军,已经猬集于此。

    郭贵牵着他的马,带着他麾下的保丁,跟着大部队来到了这熙州城下。

    三天前,在南关堡他竞争副都头失败——没办法,对手太多了。

    而且,他的竞争对手,无论是背景还是武艺,都被比他高。

    光是姓包的,就有三个!

    这可是熙州包氏!

    人多、钱多、地多的奢遮人家!

    虽是羌人的跟脚但包家攀的可是包孝肃的亲戚。

    而且,这门亲戚,还是先帝亲自批准的。

    而当今官家,最是孝顺不过。

    据说,去年熙州包氏的族长包顺入京面圣的时候,就得到了当今官家的称赞——公有包孝肃之风也!

    于是,包顺回来后,就在熙州城兴建了熙州包氏宗祠。

    今年正旦,熙州包氏祭祖,包家子弟几百人乌泱泱的跪在祠堂里,而他们跪拜的牌匾里,被众星拱月的那一块上,就赫然写着:先伯父皇宋故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包公讳拯老大人之神位。

    直接将自己的爹,攀附成了包孝肃公异父异母的亲弟弟。

    更替熙河路的十几万羌人,认下了一个在庐州庐州出生的伯父、伯祖父。

    熙河的汉人,虽然觉得搞笑。

    但,包家人却很认真。

    他们甚至在议论,明年派人去庐州省亲。

    然后请主家那边,给熙河包氏一个堂名。

    他们的图谋,要是真的成功了。

    那么,熙河路十几万接近二十万的羌人,就可以全部变成庐州包氏熙河分包。

    到那个时候,谁还能说他们是羌人?

    有圣旨,有族谱,有堂名,还有庐州包氏的背书。

    就问你,这是不是包家的熙河支脉?

    所以,郭贵败的毫无悬念。

    好在王大斧拉了一把,在南关堡的兵马都监处说了好话,让他当了南关堡的乙都保下(民兵营长)的一个大保长(民兵连长或者排长)。

    “郭保长!”郭贵正想着,就听到了他的顶头上司,也是这乙都的副都头包武的声音。

    正是此人,将包括郭贵在内的数十名竞争者淘汰。

    没办法——人家太厉害了。

    不止身高体重,好似铁塔般。

    武艺更是远超常人,骑、射皆佳,更能熟练使用铁锏、重斧这样的兵器。

    身世就更是清白了——乃祖曾跟随过当年的王枢密(王韶)开边,还立过战功!乃父乃兄则跟着如今的兰州兵马都监王公(王文郁)打过西贼。

    可谓是根正苗赤(北宋是火德)。

    南关堡的兵马都监向宗吉一见就喜欢的不行,直接就拍板让他出任了乙都的副都头。

    郭贵连忙上前,低着头:“都头叫俺,可有差遣?”

    包武热情的搂着他的肩膀,问道:“俺听说,郭保长是汴京人?”

    “嗯……”

    “那郭保长可听说过,汴京城里有个叫种建中的衙内?”包武看向郭贵。

    郭贵眨眨眼睛,想了起来,道:“曾有耳闻过。”

    “好像是昭庆坊中的种氏衙内!”

    包武顿时大喜,问道:“郭都头可知,这位衙内有甚爱好?”

    郭贵摇摇头:“都头折煞俺了!”

    “种老太尉家的衙内,哪里是俺这样的人,能接近的?!”

    种鄂在世时,以其战功,天下知名。

    每次回京述职,都能引得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