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棉甲

    第六百一十四章 棉甲 (第2/3页)

 他高举着手中的重斧,用着他在熙州学到的生硬吐蕃话,开始对着那些溃逃的吐蕃溃兵大喊:“汉家天子仁厚,只要尔等归义反正,一切既往不咎!”

    这些可都是钱啊!

    按照元祐军赏令,生俘比斩首更值钱!

    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上好的青壮。

    明年家里的棉田,说不定还得请他们来耕作。

    溃逃的吐蕃人,被宋军的忽然转变吓了一跳。

    几个本已经乏力的家伙,在这刹那迟疑了片刻。

    就是这片刻,一直带着保丁,跟在王大斧身后的郭贵立刻怪叫一声,带上他指挥的那几十个保丁,迅速跑了上去。

    将这些人按倒在地,立刻捆绑起来,所有人的动作无比熟练,就像演练了千百次一般。

    这是大宋官军的老手艺了。

    属于晚唐传下来的传统技艺,只不过,过去宋军一般是用在破城后,洗劫平民百姓上。

    如今用在擒俘之上,依然是得心应手。

    所以这些人虽然动作粗暴,但手法都很讲究,根本不会伤人要害,只以制服为主。

    ……

    一个时辰后,当战场平息。

    河州知州官衙派来的军法官带着一批吏员在种建中的陪同下,开始检视战场,清点首级与俘虏、缴获。

    一颗颗人头,都被人砍了下来,堆磊在战场上。

    俘虏们则成群结队的被人押在一起,他们身上的束缚已经被解除。

    宋军甚至在战场上,架起了大锅,熬煮起了粥饭。

    俘虏们有的已经吃上了青稞饭和大麦粥。

    所以他们并没有多少慌乱。

    军法官仔细检核着战果,清点着首级。

    一颗颗面目狰狞的头颅,血迹斑斑。

    吏员们认真检查着首级,确认其发型与面貌与年龄。

    免得有丘八杀良冒功,甚至拿着战友袍泽的首级来领功。

    这样的事情,过去是层出不穷的。

    然而,现在的宋军,已焕然一新。

    吏员们检核了两三遍,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首级全是吐蕃人的模样、发型,年齿也都是成年人的模样。

    没有老人,没有孩子,也没有妇孺,更没有宋军将士的头颅混在其中。

    于是,军法官在确认后,取出一份公文,在上面签字画押,然后交给种建中:“指挥请过目一下,此战,贵军斩首两百八十五级,生擒贼人八百六十七人获其甲械千余……”

    听上去,种建中所部三千余熙州兵马和吐蕃人在这荒原上厮杀了一个上午。

    最后却只斩首两百八十五级,生擒八百六十七人。

    似乎是不可思议。

    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就是这样的。

    正面厮杀、肉搏,斩首一直都是如此。

    老实说,这一次种建中斩首的两百八十五级,若放在过去,已经足够上表朝廷,称为大捷了。

    这是因为宋军缺少骑兵,即使获胜,也无法追击,甚至在获胜后只能撤退。

    所以,也就无法打扫战场。

    一般的防御作战,能斩首几十个,已是很不错了。

    这一次,种建中能得到这么多斩首,还是多亏了他野战获胜,吐蕃人在溃逃中自相践踏,让他多拿了一百多个斩首。

    不然,这一战打下来,能斩首百余已是幸运。

    种建中接过文书,在上面签字画押,表示认可,然后看向那些被俘的俘虏们。

    “尔等当感恩当朝官家圣德仁厚,以生民为上,所以即便尔等乃化为蛮夷,依旧推大恩于尔等……”他轻声说着。

    这是事实!

    要不是当朝天子,以仁厚为本,用圣人之教,颁元祐军赏令,使生俘的赏格高于斩首的赏格。

    不然,种建中知道,杀俘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他约束部下,今天这八百六十七俘虏里,起码也有一大半,要魂归于此。

    若换一个嗜杀的将领,更是一个俘虏都别想有!

    作为将门子弟,种建中对大宋官军有着清晰认知。

    ……

    当天傍晚,宋军大营。

    王大斧解开自己的衣袍,他的胸膛一片青紫。

    这些都是吐蕃人的兵刃与箭矢,在他身上留下来的印记。

    好在,他穿的甲够坚,所以都只是皮外伤,休养几日,就该好转。

    当然了……

    也不仅仅是甲胄够坚。

    王大斧翻着自己甲胄里内衬的粗布内衬。

    粗麻布内,那些压实了的棉絮之中,那里面用针线缝着铁片。

    他慢慢数着,很快就找到了好几块被外力打击、凿击而变形的铁片。

    他顿时咧嘴一笑,看向在旁边,正在为他清理着换下来的甲胄的郭贵:“郭贵,你这这法子好啊!”

    “俺这一次多亏你了,不然恐怕就又要受伤了,俺定要为你到小种太尉处表功。”

    郭贵顿时谄媚的笑起来:“多谢提辖抬举!”

    王大斧对乡党,素来说话算话。

    在营帐中换了衣服,吃了晚饭后,他便带着自己的甲胄和内衬,求见了种建中。

    种建中因向宗吉之故,是知道王大斧的,在和王大斧打了几次交道后,因其忠厚、实诚也颇有好感。

    当然,因为王大斧脑门上贴着向家人的标签,他也一直是敬而远之,并没有怎么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