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第2/3页)

落儿后了,大伙过来帮忙。扎根农村干革命的热情和初衷始终在他们心中燃烧。造就出伍一(公社文化站)、丁赞东(大队团书记,妇女主任)、钱勇(大队民兵连长)、持乾(生产队长)等一批有能耐,有实力的年轻人。

    如今,知天命的战友再聚首,车上车下的人又有谁儿能放得下难以忘却的峥嵘岁月。因此,欣然怦跳的心脏是他们真情实感的体现。当他们在站台上握手寒暄时,他们的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车在江城宾馆停下,他们和迎候的战友热情的拉手、拥抱,步调一致的走进了宾馆。

    客房整洁明亮,三面衣柜、真皮淡花沙发。中间摆放着茶桌,上面糖果、瓜子、沏好的茶。贯穿客房里的喜悦和真情实意,使他们又找回了当年的自己。说着、唠着、开心的时刻,旅居在外的战友突然问道:“吴丹呢?”

    然而,热情喧嚣的场面被突如其来的问话惊得鸦雀无声。静默之时,大伙把目光聚到伍一身上。伍一站起来,说道:“她今年春天走了。”接着,伍一提议向吴丹默哀。哀毕后,他让大家坐下,但谁也没有坐。

    “春节战友相聚的时候,她说今年一定要把十六位战友聚齐,因为我们都这把年纪了,下乡已经三十二年了。她感触很深,迫切战友的相聚。她要写诗祝福,她要给大家献上真心。”说到这儿伍一的情绪已经平稳下来,他掏出吴丹的诗,读道:

    “峥嵘岁月五十载,又踏青野回乡来。三十二年还故国,雾雨云散艳阳开。”

    “好诗。”伍一的话音一落,一位战友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是的,曾经的热血青年,又回到生活、学习、战斗过的广阔天地。是在生产队的院落里?还是在无垠的田野上?还是在玉米、高粱的地头儿?还是在集体户的院落中?还是在遮风避雨,抵御严寒,冬暖夏凉的寝室里?肺腑的誓言,真情的感悟。只有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才会有人生的饱满与充实;才会有阅历和生活的积累;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是的,”伍一说:“她正微笑着、看着我们在相聚,活着的人要珍惜自己。明天我们去祭拜吴丹。”

    正是:逝者安息,生者始存安好。

    圆桌旁摆着十六把椅子,桌上放满十六套碗、筷、酒杯,十六道菜已经备好。“菜齐了,请您慢用。”服务员关上门,在门口恭候。

    开饭了,伍一将吴丹杯里的酒洒到地上。接着大伙用手指蘸着杯中的酒……这时,每个人端起杯和吴丹共享玉液琼浆。就此,知青战友开启了三十二年未尽的话语,未了的情怀。

    从旅居在外奋斗的艰辛,到家乡战友的聚集;从人们的生活,到自己的工作;从和谐的家庭,到孩子的成长;从除草割地,到庄稼上垛打场儿;从人文历史,到渊源流长的酒文化。

    一一酒壮英雄胆。

    一一不对,酒壮熊人胆。你看,这个人很内向,平时话也不多。如果三两酒下肚,话匣子马上打开,说起来一套一套的。

    一一是的,是这样。

    一一酒醉乾坤大,壶中日月明。平时俩人很少来往,见面也没话儿。三两酒下肚,桌上的人都成了知己。如果不是酒,俩人永远淡如水。

    一一酒装在瓶子里老实,可是喝到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