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遗客 52 东霞寺

    前朝遗客 52 东霞寺 (第1/3页)

    距镇江五六十里远有座寺院,名为东霞寺。寺院传为唐时所建,鼎盛时香客络绎。近些年常遭山匪袭扰致使许多寺僧丢了性命,寺里的和尚能跑的便全跑了个干净,空留几间没了香火的墙瓦木舍蒙上许多蛛网灰尘。无人打理之下,风霜雨雪一年一年朽了不少梁木,眼瞅着再过两年就要彻底垮塌。

    寺里倒还有最后一个守寺人,是个癞头和尚。早两年还有住持与他共同坚守寺里,以证秉佛诚心,后来米缸粮绝,住持好像突然悟到了什么道理,说了句“法不在金宫玉阙,亦不在深山残院”,便披了纳衣离寺去了。看着老住持的背影,癞头和尚忍不住大声问了句“法在哪里”,那山道上老住持离去时朗声笑道:“在万般相里,于修中取,在行中求”。后来一日,这癞头和尚去山里采野果时听到砍柴客歇息时闲聊,说有个大和尚手持法杖上了匪山,毙了十数条贼匪性命,后来气力不支终究还是被贼匪贯穿头颅,丢在了乱尸涧。

    癞头和尚法名振泽,趁山雨大作行人稀少时向着匪山摸索过去,在一片乱尸堆叠的谷涧里终于寻到师父遗骨,寻到时老和尚早已面目全非,只因身上的纳衣眼熟才被他辨认出来。他背着师父的遗体在大作风雨中向着来时的路行去,风雨途中,他遇到了个笼在朦胧泽光里滴雨不沾的女子。

    “你为何冒死也要来寻这烂尸?”

    女子挡住他的去路,风雨不浸神姿奇异。

    癞头和尚只瞥了一眼便继续背着尸身前行,与女子擦肩而过。山路经雨水冲刷泥泞湿滑,早已耗了他许多气力,在与女子交错而过时,只低声艰难喘着些话语。

    “我背上的在你眼里是个烂尸,可在我眼里是奉法尊,是度世相,是入真门。呵!佛有三宝,谁说死了就不是个宝了。”

    女子歪头看着这个风雨中浑身湿透的癞头和尚,丑是丑了些倒着实有趣。她一招手便汇了满天风雨于一处,裹着山上断木残枝和浑浊污泥形成一道山洪,朝着癞头和尚汹涌冲刷过来。她目睹着癞头和尚拼尽全力在泥水里挣扎,又目睹他不得不丢下老和尚的尸身奋力自保性命,任由山洪将那尸身冲走,涌入滚滚河道无影无踪。

    “你的法就此丢了呢!”

    女子有些隐隐的期待,她很想知道这癞头和尚生气时又会是哪般丑陋模样。

    山洪来的快,去的也快。癞头和尚的反应却极出女子的意料,他朝着滚滚涌流的河道跪身拜了三拜,面上无悲也无痛,起身后便一脚一印地回去了。只是女子耳力长远,纵是风雨掩扰也能听到癞头和尚离去时的自言言语。

    “人无常形,法却常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于修中取,于行中求。”

    这日深夜,残败寺院的大门经人敲响,敲了一会儿才有个癞头和尚来应门,这和尚见是熟人引领便大胆放了进来,不一会儿整个寺院庙阁但凡有个能遮蔽的地方,全挤上了呲牙哀痛的伤员。

    清晨雾霭未散,癞头和尚便起身清扫院子里骤降了一夜的落雪。天一亮便又放晴,房檐垂吊的排排晶莹冰挂不时滴落冰凉水珠。

    房檐底下蹲着个军伍官兵,熟门熟路地寻了木柴给弟兄们生火取暖,虽伤痕累累却难掩他眼里欢喜。这官兵便是昨夜引领数百勇武军卒前往仙矶山应援剿匪的头领,也是夜深时寺门口的敲门人,在从军前还曾是这癞头和尚的同门师兄。

    在他看来这一窝山匪尽数剿灭,不但平了民愤也算报了师仇,当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振泽师弟,别扫了别扫了,快来烤烤。”

    大寒天气,这官兵敞开衣襟往身上涂抹伤药,道道伤疤血肿被他炫耀般朝着癞头和尚尽情展示,惹来火丛跟前围观的军伍弟兄们一阵捧笑。

    癞头和尚朝他憨然一笑,待扫尽了院里积雪才停放了扫帚走到跟前,重添了两根干柴。

    “师兄当初离走时我还有些埋怨,如今想来着实不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