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五章 (第2/3页)

上来。”

    伙计爽快地答应了,小跑到货仓取货。他去时两手空空,回来时,怀里捧着一个驴头大的木匣子。伙计小心翼翼将木盒落放在茶桌中央,用钥匙打开了锁住匣子的小锁。盒子打开时,汪直铭看到里面撞着一件小巧精致,耀眼夺目的瓷碗。

    何大中看着目不转睛的惊讶模样,几乎藏不住脸上得意的表情,他轻轻咳嗽一声,提醒汪直铭;“小汪啊,你瞧瞧这件玩意,指教指教。”

    “当着你这位大虫儿的面儿,我哪敢谈指教,无非关公面前耍刀,献丑而已。”汪直铭说着谦逊的话,眼神却在瓷碗上离不来了,他瞅了几眼,初步断定这玩意绝非寻常的地摊货可比的。这是一件宋代建窑烧制的碗具,行内称为“金兔毫”,价格比黄金都要金贵。以前,他只是在书籍上见过未曾见过真物,今日有幸一睹此物,算是开了眼。

    仅凭这件“金兔豪”,足足可以盘下何大中的这家店面!怪不得平时很少再碰酒的何大中,昨夜竟然喝的酩酊大醉,原来是捡漏了呀。

    何大中是财不漏白的主儿,好东西藏到发霉也不会舍得拿出来,如今变的这样的大方想必他真的捉襟见肘了,想要典当了这件建窑回笼钱财还债。如果真是这样,汪直铭还真没太多钱吃下眼下这件炙手可热的至尊,而且,瓷碗有没有被人“劳动”有待商榷。

    古董造假自古便有,到了民国,市面上“妖精”遍地,古董一真九假。这是因为一部分从业于古董行的手艺人在巨大利益驱使下舍本逐末,做假做旧糊弄棒槌,甚至能骗过行家的眼睛。在古董行混饭不只是人情世故以及手指下拨弄的算盘子,更是掌眼人和造假者的博弈。掌眼者一旦稍不留神看走了眼,恐会落得个败尽家财,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马虎不得。

    汪直铭给伙计要了一个手套,这主要为了保护建窑,然后,他小心翼翼地捧起它,屏气凝神仔细端详,终于在碗口处看到了一处蛛丝细小的崩口,他暗自感到惋惜,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啊。不过,汪直铭并未直接指出崩口所在,他先赞扬一番;“这的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金兔毫”。”他接着说,“建窑的窑口在福建,宋代以前窑口主要烧制青瓷,名声不大,到了北宋年间烧制出了“兔毫纹黑釉”,名扬于天下。这件瓷碗釉面有明显的黄色条状结晶,故而,世人称之为“金兔毫”,如果釉面的条状结晶为白色则是“银兔毫”了。何叔你看,它釉面上分布有油滴状的鹤鸽斑,其周边有蓝色光泽,比玉石都要赏心悦目。”两人互相称赞后,汪直铭继续解说,“兔毫纹黑釉有有个特点,釉不及底,胎厚,釉面为黑色,因而也称它为‘铁胎’……是“金兔毫”错不了。”他收起微笑,咂吧咂吧嘴惋惜说,“只可惜,这件建窑有个瑕疵,你仔细看,碗口原有一处崩口,后来经过了复火才难以察觉。”

    何大中赶紧让伙计拿来放大镜,凑到碗口一瞧,拍了下脑门懊恼说;“丢人呀,本以为捡了漏,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