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崆峒山君臣议政

    第四章 崆峒山君臣议政 (第2/3页)

上谓登遐’。‘登遐’的意思是登上遥远的天边,即灵魂升天的意思。这是有关火葬的记载,也是义渠的习俗之一。义渠族人强悍勇敢,他们‘以死战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所以作战十分勇敢,宁死不屈,这也是义渠国能延续数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义渠国实行全民皆兵,遇到战争,青壮男子都要上战场。还规定同族十二世之后可以互相通婚,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娶嫂为妻,这些规定和风俗一直在民间流行。”秦皇道:“这主要是他们人口少的缘故。要打仗么,没有兵员是不行的,义渠国说来也是一个强悍的名族,可惜他们最终也走上了消亡之路啊!”这就是秦皇自然而然地对一个女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宣太后。宣太后是阴谋还是纵欲,是雄才大略还是阴险毒辣,竟然能灭掉一个强大的国家。秦皇思罢宣太后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赵姬也曾经和别的男人生了孩子,还差一点儿要了自己的命,这些往事让他想起来既揪心又伤痛,所以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一直没有立后,就是出于这些顾虑,其目的也就是防止女人掌权。

    秦皇不断的总结着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然后率领大队向西行进,经过了朝那、乌氏、泾阳,然后继续南下。一日车驾正在颠簸行进,秦皇从车窗里远远地望见有一座顶部平缓,颈部陡峭的红色峰崖,云缠雾绕,十分壮观,就道:“此山远看宛若流丹溢彩,不知是何名山?”向导官说:“这正是黄帝登临过的崆峒啊!”秦皇非常高兴,那雄奇的峰峦促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登临欲,于是催促车驾来到山下。君臣下车后,向山下走来。秦皇看见石白如玉,就赐名叫撒宝寨。然后问:“黄帝西至崆峒,何以为证?”丞相隗状回答:“《庄子》载:黄帝做天子十九年,政令通行天下。他听说广成子在崆峒修道,就前往拜见。黄帝得闻至道后,还作了《阴符》、《龙虎》两篇经文来寄寓心得。他驾崩后,据说有条巨龙垂着长髯从天上下来迎接,黄帝就爬上龙背升天喽。”始皇帝更加兴致勃勃了,急切道:“黄帝并炎帝,战蚩尤,统一诸夏,可谓功盖寰宇,功德无量,自然能成仙道。朕如今灭六国,混华夏,在全国建立了郡县之局,功劳不在黄帝之下,朕也要登上崆峒,能不能得闻至道啊?”群臣笑道:“黄帝乘龙上天只是个传说,他驾崩之后葬在桥山,并未升天哟。”秦皇又问:“除黄帝外,还有什么圣君作过西巡之行?”隗状答道:“据说崆峒山上有尧碑与禹碣,以此推断:尧、禹二帝也到过崆峒。又周穆王西征犬戎,也到过这里。”秦皇听了这些事迹,欢喜不已,催促道:“速速登临,朕也要瞻拜仙影圣踪。”秦皇来到山下,群臣簇拥他拾级而登。路边浓荫夹道,松柏参天。山中鹤飞鸟啼,云蒸霞蔚。君臣从东面攀登,上到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君臣对远祖们的事迹产生了崇敬之情,于是在路边小憩。有人见皇帝登山辛苦,就劝他停止登山。秦皇却豪情满怀地说:“大丈夫登高必临绝顶,怎能半途而废?”于是登上了顶峰。但见群山环抱,云海茫茫,那西北的黄土山群巍巍峨峨,苍苍莽莽,延伸开来,给人一种浑厚、雄伟、粗犷、博大的感觉。正所谓:西北崆峒山势雄,千年境界尚鸿蒙。它的东面石阶突立,路面狭窄,是为门径。后世的人们就在这里开辟了一条陡峭的石阶小道,取名‘上天梯’。西依鸡头峰,远望松柏拢翠,如少女发髻高高耸起,画屏映衬,令人神驰。秦皇纵目四望,顿觉心旷神怡,不禁赞道:“壮丽啊,不愧是西来第一山!”后人就刻石赞誉崆峒山是‘西来第一山’。又见鸡头古道上出巡的队伍车驾宛若长龙,望不到尽头,后人就把东面的山称为‘望驾山’。

    秦皇正在得意忘形之际,忽见东南方出现了一股非烟非雾的五彩祥光,心中非常惊讶。掌管天象的官员赶紧上前回答:“陛下,这是云气啊!”秦皇道:“请说详细。”官员道:“云气的种类很多,有稍云、阵云、杼云、轴云、杓云、钩云等,云气出现的时候,异常壮观。臣观望刚才的这种云气,它五彩蒸蔚,好似龙的迹象,如果应验,非同小可!”秦皇吃惊地问怎么非同小可。官员不敢回答。秦皇逼问他。官员才胆怯道:“这是天子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