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乐极生悲

    【27】乐极生悲 (第1/3页)

    年后又是一番忙碌。过后便是元宵节。

    这个城市的元宵节一向都没什么特色,最大不同的地方大概就是放假了,两天或三天,大家吃吃喝喝玩玩闹闹,完了回头继续工作,跟过年没什么两样。

    不像以前小时候。杜思秋记得她的故乡,在她出生的那座小城里,元宵节是那里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节目了,比春节还要热闹和铺张。

    春节的时候,大体上只有拔河比赛和猜灯谜活动,小孩子看过了这两个活动,就早早跟着大人上亲戚家去拜年,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每人给个红包,大家边吃糖果边嗑瓜子边喝茶,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大人们的春节这么着大概就算圆满了,小孩子呢,晚上还要再找点乐子来耍耍解解闷,那时候,她总跟着邻居比较大的哥哥姐姐们一起买小小的鞭炮来玩。一直混到妈妈出来扯着大嗓门到处找她,她才晓得回去,这时候,春节才算过完了。

    小小年纪的杜思秋总会在心里假设,假如,假如她哥哥杜柏霖还在,那么他必定是那群孩子里面的头儿吧。在她印象里,妈妈一直说他是猴头呢,整天就爱带着邻居的小孩成群结队地“流浪”。只有这种时候想起他,她心里才会有那么一点点的难受。

    至于元宵节,那可就好玩多了。在这一天,基本上在外打工的人们都会回到这座小城里,就连那些春节没回来的也都回来了。因为这一天,实际上不止这一天,在此之前的整整四天,都是节日,是家家户户祭拜祖先的日子。出于地方性的观念,这里的人们多少都有点迷信,祭拜祖先不光是为了纪念祖先,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相信,这种祭拜活动可以祈求祖先保佑他们升官发财,身体健康,所以他们都乐意回来捐钱搞建设搞活动。这种相信的程度,几乎可以用信仰来形容。因此,祭拜活动从来都是一道奇观。

    从农历初十开始搭戏棚,农历十二村里开始有戏班进来做大戏,杜思秋年年都去看,每年看到的都是八仙过海,熟悉得台词都能倒背如流。寨前空旷的空地摆上十几张八仙桌供不同姓氏的人分批来祭拜。除了这些,当然还有其它的节目。这些活动的主办人每年都是不一样的。当地总共有十个社,每个社轮流着承办,即是每十年轮到一次。其中有皮影戏,英歌舞,挑花篮,公仔模仿,公众电影,扛布旗,跳火堆什么的,反正多得数不过来。

    不过杜思秋对此印象最深刻的是摆猪羊。这些猪羊都是连夜宰的,几户人家合一只,凌晨一早送来寨前,挂到高高的木架上摆着,强迫性地往它们嘴巴里塞一个金黄色的大橘子,用当地语言讲,象征着大吉大利的意思。杜思秋不懂那些什么好意头,反正她往这壮观的猪羊群里一站,闻着它们散发出来的骚臭味,望着它们那发白的浑浊了的眼珠,心里颤颤的只觉得残忍。但她还是每年都去看,虽然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愚昧和落后。她忘不掉的是自己儿时对于残酷行为背后那种高度好奇的心情。

    何又冬是本地人,大概对这座城市的元宵节的冷清早就习以为常。杜思秋哪里憋住,自从念大学和工作以来,她在这个城市已经生活了五六年之久,却仍然不习惯。元宵节前一天晚上她就和何又冬约好了出去玩,他爽快地答应了。至于去哪儿,两个人探讨了一晚上,最后决定了去汕头南澳看海。这个城市离杜思秋的故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