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第二场与第三场

    第四百零二章 第二场与第三场 (第2/3页)

而是内帘官十几个人联合出题,最后由主考和同考进行选择,这说明在内帘官中,他们也没法统一思想,确定皇帝尚武到底好不好。

    你不尚武,宁王谋反,难道眼睁睁看着宁王叛军长驱直入,连下两京,将皇位给抢走?这就是文官推崇的文治?

    内帘官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让朱浩在答题时仔细斟酌,到底要不要把当今朝局批判得一文不值……

    看来光是逞“愤青”之举,以为迎合了文官阶层喜好,最后的结果却可能被内帘官认为你政治方面不够成熟,此番乡试中难以取得好成绩。

    如此看来,论点还是偏中立一些比较好。

    ……

    ……

    第二场考试,在一种相对平和的氛围中进行。

    或许考生们都觉得,第一场四书文才是重中之重,第二场作答好不好已无关紧要,这就好像考试时给你出几道附加题,让你必须作答,却又说成绩不记录进总成绩中……那你是好好作答,还是潦草应对,蒙混过关?

    不管选择如何,至少在答题心态上,没有第一场那么紧张。

    但考场内依然没有异常声响。

    三天两夜的考试转瞬即止,八月十四早晨,交卷的人可就多了,考场一下子涌出两三百人,考生们匆匆回去,稍事休息,准备第三场时务策的考试。

    ……

    ……

    有了前两场各三天的痛苦煎熬,第三场考试时,朱浩越发适应了。

    五道策论,分为经史策和时务策。

    经史策就是以古论今,时务策则是论当下时局。

    让朱浩失望的是,五道策论题,只有最后一题隐约算是针砭时弊的时务策,却非常隐晦,论述方向有点像“湖广熟,天下足”,论的是西北九边粮草物资调运,以江南粮草无法推行,反而是湖广与河南、陕西交界,调动粮草兵马反而更加方便……

    朱浩看过题目,总感觉出题者指向的是苏熙贵。

    因为过去几年,正因为苏熙贵来回奔走,粮草得以直接从湖广调动北上,比之前从江南调运走大运河,既节省路程,又让湖广之地粮草最大程度发挥效用。

    经史策中也有相似题目:“问,古之为国者必务训农,其民富而俗醇,良有以也,方今朝廷重臣,既专领司农之官,郡县长吏,又兼任劝农之职,而田里之间,地有遗力,人多游心……”

    策论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题目比较长。

    先说一段很长的句子,带来一个观点,最后让你尝试去论述,最后以“请试言之”之类的话作为总结,这就是道标准的作文题,比那种引用四书五经中某一段话让你论证更符合后世写议论文的习惯。

    而且这种策论题的回答有个好处,无需使用八股文。

    基本上是自由发挥,有立意,能把观点清楚无误地表达出来便可。

    但若从字面意思着手,这道题作答方向紧贴“训农”,那就有失偏颇,因为光是这上半句,就能看出出题者指出,劝农最大的问题是“地有遗力、人多游心”,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你,其实土地能生产出来的粮食应该更多,造成粮食短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