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二场、三场

    第四百三十六章 二场、三场 (第2/3页)

  但若是议论方向以大明立国为标准,你就不能再拿汉唐和宋来打比方,就要直接写……明以何立国作为你的基础论调。

    一般文人当然是推崇以文立国,把士大夫的地位推得高高的,但这是考官出题的真正目的?

    若是转为中庸的腔调,文武并举,就会将题目的议论方向带到中庸上。

    这就是策问中最典型的题目考察方向,需要“预设前提”,不管是以文还是以武立国,都要讲一个先决条件,也要讲情况之发展,会试考题中遇到策问题目,那是要讲辩证唯物主义的。

    朱浩的议论方向,索性就以“太祖以鞍马定天下,驱除鞑虏”作为点题的开头。

    朱浩要阐述的观点,以武安邦,以文教化世人,虽是并举,却以武为先,这是朱浩真实想法的写照。

    你光靠文来立国有个屁用,不管是外夷入侵,还是国家内部出现动乱,你靠嘴巴能把问题解决?

    最终还不是要用到武力?

    读书人不爱听这些,但读书是为了教化世人你不能不承认吧?战场上杀敌不能靠四书五经也要承认吧?

    ……

    二题问“天时周礼”。

    三题论“礼乐安民,服化百姓之道”,提到几位先贤的论调,有点像是唐寅在弘治十二年吃瘪的“四子造诣”考题,这大概也是策问题所定的一个基调,就是在第三题上拿出一些先贤的说辞,以此来论一个有关圣人治国方向的题目。

    但这次因出题方向浅显,不像程敏政那么头铁,非要炫技卖弄,题目算是中规中矩,不会让考生找不准下笔点。

    前三题都属于经史策。

    只有第一题把方向引向大明立国之本,有点时务策的影子。

    第四题属于正经的时务策,论江赣地方叛乱后安民细节,无非是减免赋税等,不管是文人还是武人,这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第五题则是论海倭,这有点从时务策往战略策的方向转变,题目中多次提到“太祖收海民归于内”的说法,这就提到了大明执行已久的海禁政策,最后仍旧以礼教安民之类的观点作为结尾,有点文人治国想当然的感觉。

    ……

    ……

    一次会试,三场考试,通篇题目都算出得中规中矩。

    没有特别出彩的题,算是紧跟时代脉搏,题目中几次出现跟宁王谋反关联的题目。

    相比于乡试之前多考察考生对于四书经义的掌握,到会试这一级别的考试就比较侧重考察考生治理天下的能力,如果只是那种读死书靠死记硬背侥幸混过乡试的书呆子,或者像祝允明、文徵明这样光有才学而没有治国远见之人,遇到这种考试想中榜机会少之又少。

    朱浩在完成第三场考试后,也在思索这方面的问题。

    虽然说封建科举荼毒人心,但在某些方面的直观和远见,却非后世一些考试能比拟。

    后世很多考试,主考应用文,就是一成不变的答案,再就是考人脉关系和临场应变,对于天下大势的考察仅仅局限于设定答案后的片面考察。

    而封建科举看起来都是以四书五经为基调,以圣人之言为蓝本,却因为圣人也没规定说一定是天圆地方,考生对于家国大事的意见可以走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