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夜谈(下)

    第二百三十一章 夜谈(下) (第1/3页)

    郭宁和移剌楚材两人,站在中军帐前,仰头看着鸣镝飞入夜空。

    郭宁松了口气,道:“晋卿先生所想,果然周全。”

    移剌楚材微微躬身:“接下去还有一些动作……故而,戏得演全套。”

    郭宁点了点头。

    他方才歇了没多久,其实依然疲惫,因为放心不下这桩事,才勉强撑着在外观看。这会儿见蒙古人的表现俱在移剌楚材算中,才放下心来:“夜晚风大,晋卿,我们进帐等候下文。”

    “好。节帅请。”

    两人一前一后回到中军帐里,各自落座。倪一给两人倒上热茶。

    移剌楚材刚捧起茶盏啜饮一口,郭宁斜靠着案几,又一次睡了过去。

    而这时候,营垒外的连绵军营里,明显有些骚动。

    自古以来,鸣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惯用的传讯工具,一旦出现,就代表了北方强族的军队到来。故而数百年前就有古人曰:“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耶?”

    近世以来,北方汉儿对穹庐屈膝颇成常态,而对鸣镝这种玩意儿,听得,多了,尤其久经沙场的战士,颇能分辨出一点门道。

    比如说,金军以鸣镝传令的,大都是千长也就是猛安勃极烈以上的军官,所用的鸣镝,是穿套在箭杆上的铁制品,声音大体类似,都极其尖利。而蒙古军用鸣镝或为木制,或为牛羊角制,声音悠扬呜咽,而又各具鲜明音色。

    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常用鸣镝作为结盟交质的信物。比如当年成吉思汗与札木合结盟,札木合把用两岁牛角制成的鸣镝赠给成吉思汗,而铁木真回赠以柏木制成的响箭,也是鸣镝之属。

    这件事,北疆武人在讲述成吉思汗崛起的传奇时,或多或少都听过。

    蒙古人的使者,此来说是商议赎人、换俘。其实郭宁这边,倒真没有多少人被蒙古军俘虏,蒙古军所到之处肆意屠杀,本来也手上也没什么够份量的俘虏。故,而主动权完全在郭宁一边。

    郭宁让赵决出面截住使者。赵决心思很细,特意勒令蒙古人去甲、并不得携带强弓、劲箭、利刃等武器。唯有鸣镝之类,既有这个习俗为凭,赵决便不好逼迫太过。

    毕竟蒙古军强悍异常,这一场战斗,若非拖雷被俘,也不好说谁胜谁负。他们是来赎人的,不是来投降的。

    而这会儿的三支鸣镝发出,可见己方示强的手段,果然落在了蒙古人眼里。看来,震慑蒙古人,使他们不敢再轻举妄动的目标,当能达成。

    但这独特的鸣镝之响,也立即引起了本方许多人的紧张。

    终究一场血腥大战刚刚停止,许多人的情绪尚未放松,诚如惊弓之鸟。鸣镝一响,好些营地里,纷纷亮起松明火把,有巡夜的士卒紧急调动,又有主将的侧近被派出来打探。

    因为海仓镇的营垒内部一片狼藉,到现在还没收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